如果经常打喷嚏、流清水鼻涕、鼻子痒,要警惕是不是得了过敏性鼻炎。这是过敏原诱发的鼻腔慢性炎症,不仅鼻子难受,还可能伴随眼睛痒、嗅觉减退,严重时影响睡眠和日常工作。
要警惕这些典型症状
过敏性鼻炎的常见表现很有特点,比如:
- 鼻子持续发痒,还会阵发性打喷嚏(一次打3-5个甚至更多);
- 每天流清水样鼻涕量多,需要频繁擦鼻涕;
- 要么交替着鼻塞(左边通右边塞),要么一直塞得影响呼吸;
- 眼睛发红、刺痒,甚至忍不住揉眼睛;
- 如果同时有哮喘,可能会出现喘息加重。
怎么精准找过敏原?
明确对什么过敏是治过敏性鼻炎的关键,常用方法有两种:
- 皮肤点刺试验:在前臂内侧点上标准化的过敏原试剂(比如花粉、尘螨),15分钟后看有没有红肿——红肿越明显,说明对这种过敏原越敏感,能查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。
-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:抽静脉血查针对特定过敏原的免疫球蛋白E水平,适合皮肤容易过敏(比如容易起疹子)的人,结果更准确。
还有几个实用的环境排查技巧:
- 出去玩之后症状加重,可能是对花粉过敏(季节性过敏);
- 早上起床症状更厉害,要重点查床上用品(比如床单、被罩里的尘螨);
- 在潮湿的地方(比如地下室、卫生间)症状老反复,要检查室内有没有霉菌;
- 接触宠物后鼻子立刻发痒,要专门查动物皮屑过敏。
按“四阶梯”治,效果更好
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要“循序渐进”,从基础到强化:
第一阶:先控环境(最基础的防护)
- 室内PM2.5尽量控制在35微克/立方米以下(用带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);
- 床上用品用60℃以上的热水洗10分钟以上(能杀死尘螨);
- 空气湿度保持40%-50%(用加湿器或除湿机调节,太干或太潮都容易诱发症状);
- 花粉多的时候出门,回来先用等渗生理盐水冲鼻子(把鼻腔里的花粉冲出来)。
第二阶:合理用药物
- 鼻用糖皮质激素:要连续用2周才能达到最好效果,喷的时候头稍微往前低一点(让药喷到鼻腔深部),不要对着鼻中隔喷;
- 第二代抗组胺药:比如氯雷他定这类非镇静类药物,吃了1-2小时起效,不会让人犯困;
-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:适合同时有哮喘的人,能改善夜间鼻塞、咳嗽等症状;
- 减充血剂:喷鼻子的减充血剂(比如羟甲唑啉)不能连续用超过7天,不然会导致“反跳性鼻塞”(越用越塞)。
第三阶:免疫治疗(脱敏治疗)
用标准化的过敏原提取物,要么舌下含服(比如滴在舌头下慢慢吸收),要么皮下注射(打胳膊),需要坚持3-5年。规范治疗后,约70%的人症状会明显改善,部分人能实现长期缓解。
第四阶:及时找医生帮忙
有以下情况要赶紧就诊:
- 单侧鼻子塞超过2周(要排除鼻息肉、肿瘤等问题);
- 嗅觉越来越差(比如闻不到饭香、花香);
- 用了常规药物(比如鼻用激素、抗组胺药)后,症状还是没缓解;
- 孩子因为鼻塞、打喷嚏睡不好觉(可能影响生长发育)。
长期管理:坚持这些习惯,少犯病
过敏性鼻炎是“慢性病”,长期管理才能减少发作:
- 记症状日记:每天写下用了什么药、打喷嚏/鼻塞的次数、有没有接触过敏原(比如宠物、花粉),能帮医生调整治疗方案。
- 提前预防:季节性过敏的人(比如对花粉过敏),可以在花粉季到来前2周开始用鼻用激素,提前“压制”症状。
- 环境要“干净”:
- 用带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,过滤空气中的花粉、尘螨;
- 定期查室内尘螨浓度(最好控制在每克尘土里小于2微克);
- 花粉多的时候出门戴N95口罩,回家先换衣服、洗手;
- 定期查“过敏原交叉反应食物”(比如对桦树花粉过敏的人,可能对苹果、桃子也过敏)。
 
- 饮食调一调:
- 每天吃够200毫克维生素C(比如1个橙子+1小把西兰花),帮助减轻炎症;
- 多吃含ω-3脂肪酸的食物(比如三文鱼、亚麻籽),缓解鼻黏膜水肿;
- 少吃高组胺食物(比如发酵食品、腊肉、香肠),避免加重过敏反应。
 
- 运动要讲究:
- 选空气质量好的时候(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)去户外锻炼,比如清晨或傍晚;
- 运动前1小时喷点鼻用激素,预防症状发作;
- 可以选游泳这种“闭口运动”(用嘴呼吸),减少鼻子接触冷空气或污染物的刺激。
 
- 试试正念冥想:有研究发现,每天10-15分钟正念冥想(比如专注呼吸、放松身体),能让症状发作频率降低约25%。
过敏性鼻炎虽然没法“根治”,但只要早识别症状、明确过敏原、按阶梯规范治疗,再加上长期的环境控制和生活调理,大部分人都能把症状控制好。关键是要坚持——毕竟,对付慢性鼻病,“长久的注意”比“临时的用药”更重要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