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平时呼吸,膈肌的运动占了通气量的75%左右,它就像呼吸的“主力肌”。可如果腹腔里出现肿瘤、囊肿或积液这些占位性病变,这种协调的呼吸节奏就会被打乱,引发一系列身体反应。
膈肌动不了,会给身体带来三个影响
- 挤到肺了:当腹腔里的占位体积超过1500毫升时,会把膈肌往上顶4-6厘米,让肺底部20%-30%的区域没法正常张开。这会直接导致肺活量下降,患者只能靠加快呼吸来弥补。
- 影响血液循环:如果腹内压一直超过12毫米汞柱,会挡住下腔静脉的血液回流,导致右心接收的血液变少,肺里的血量也跟着减少,进而出现缺氧。
- 让呼吸变浅快:当腹膜被牵拉刺激时,会释放炎症因子,通过迷走神经让气道变得更敏感,结果就是呼吸又浅又快。
呼吸“吃力”时,身体会发出这些信号
当膈肌这个“主力肌”的功能降到正常的60%以下,脖子、肚子上的辅助呼吸肌就会被迫“帮忙”,出现这些表现:
- 脖子前面的胸锁乳突肌用力收缩,会让锁骨上方的窝陷下去;
- 肚子上的腹直肌不正常收缩,会出现“矛盾呼吸”(比如吸气时肚子反而往里缩);
- 脖子侧面的斜角肌一直紧绷,会让脖子发硬。
这种“帮忙”能维持6-8周,但会让呼吸肌消耗更多氧气,慢慢就会出现呼吸费力、累得慌的情况。
出现这五种情况,赶紧去医院
如果有以下组合症状,一定要立即就医:
- 体位性呼吸困难:躺着的时候喘得更厉害,坐起来能缓解;
- 肚子越来越大,但体重往下掉(6个月内瘦了10%以上);
- 检查发现膈肌移动幅度不到3厘米(正常是5-8厘米);
- 动脉血氧分压低于80毫米汞柱,还伴有二氧化碳排不出去;
- 拍片子显示腹腔占位超过10厘米,或者腹水超过3000毫升。
怎么查、怎么治?按这几步来
先查清楚:
- 先做腹部超声,能查到85%的问题;
- 再做增强CT,明确占位的位置和性质(准确率92%);
- 查肺功能,如果FEV1/FVC(一秒钟用力呼气量/用力肺活量)大于0.7,提示是限制性通气障碍;
- 联合查肿瘤标志物(比如CEA、CA125、AFP)。
再对症治:
- 腹水超过500毫升时,用超声引导穿刺把水抽出来;
- 小于5厘米的良性病变,可以做腹腔镜微创切除;
- 顽固性腹水(老消不下去的),可以做经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;
- 当血氧饱和度(SpO2)持续5分钟低于90%时,需要无创通气帮忙呼吸。
平时怎么预防?记住这四点
- 40岁以上的人,每年做一次腹部弹性成像检查;
- 高危人群(比如有慢性肝病、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的人),每6个月查一次肿瘤标志物;
- 保持BMI在18.5-24.9之间(如果腹内脂肪面积超过100平方厘米,风险会增加);
- 记个消化道症状日记,比如腹胀有多严重、多久排一次便、有没有其他不舒服。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早期腹腔占位的症状很不典型,比如吃完饭后胀、没胃口,常被当成是“功能性消化不良”。如果腹胀持续2周以上,一定要做系统检查,医生会用Ranson评分判断严重程度。要是出现呼吸方面的症状(比如喘、气短),要同时查胸部和腹部,别只看一个科,避免漏诊。
总之,腹腔里的占位虽然长在肚子里,却会“连累”呼吸。平时要多留意肚子的变化和不典型症状,早检查早干预,才能避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