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规肺CT检查速度很快,10-30秒就能完成胸腔的三维图像重建。对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纵隔肿瘤,CT能清晰显示肿瘤和心脏大血管、气管食管的位置关系,但受设备物理分辨率的限制,直径小于5毫米的肿瘤可能会影像模糊。
纵隔肿瘤在CT影像上有三个识别难点:
- 组织密度相似
有些脂肪来源的肿瘤,和纵隔里正常的脂肪密度差不多(CT值在-100~-50HU之间),常规CT很难分辨出来,有研究发现这类肿瘤初次检查时可能会漏诊。 - 生长模式隐蔽
像胸腺瘤这类肿瘤,会贴着周围组织生长,和心包表面正常的胸腺组织界限不清楚,影像看起来像毛玻璃,容易当成炎症。 - 血供特征模拟
有些良性畸胎瘤会有脂肪和钙化混合的密度,和恶性淋巴瘤坏死部分的CT影像很像,不好区分。
针对CT的这些局限,可以用以下方法补充检查:
- 增强CT动态扫描
通过静脉打造影剂,观察肿瘤的血流情况,恶性肿瘤通常会有异常的强化表现,能让诊断准确率提高15%-20%。 - PET-CT代谢显像
用放射性示踪剂检测肿瘤的代谢活性,对直径小于1厘米的肿瘤,检出率能达到82%,比常规CT准很多。 - MRI多参数成像
磁共振(MRI)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是CT的3倍,特别适合看肿瘤和神经、血管的位置关系,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很有帮助。
体检发现纵隔肿瘤的人,建议按分级方式处理:
- 无症状初次发现者
第一次发现而且没有症状的人,建议隔3个月复查高分辨率CT,看看病灶的形状有没有变化。 - 出现特异性症状者
如果出现声音嘶哑、上腔静脉综合征这类特定症状,要直接做增强CT加上PET-CT检查。 - 不同年龄有不同重点
年轻人前纵隔有占位的话,要考虑胸腺瘤或畸胎瘤;中老年人后纵隔有病灶,要小心是不是转移来的肿瘤。
要特别注意:如果CT测出来肺门区的病灶直径在8-15毫米之间,得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一起判断。建议找呼吸科、影像科、肿瘤科的医生一起会诊商量治疗方案,千万别只看CT结果就自己下结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