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道堵塞感是很常见的不舒服症状,大约12%的人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耵聍栓塞(也就是耳屎堵了)。其实耳道里的耵聍是天然的保护屏障,但如果堆积太多形成栓塞,可能会导致听力下降、耳朵闷胀,甚至引发感染。所以正确认识耵聍的作用,学会规范处理,对保护耳道健康特别重要。
耵聍的生理功能解析
耵聍是耵聍腺分泌的脂质物质,有不少保护作用:它的弱酸性(pH值4.5到5.5)能抑制病菌生长,黏糊糊的特性可以粘住粉尘颗粒,还能润滑耳道皮肤,保持皮肤屏障的完整。正常情况下,我们说话、吃饭时的下颌运动,还有耳道表皮的自然迁移,就能把耵聍慢慢排出去,要是过度掏耳朵反而会破坏这种自洁能力。
软化耵聍的规范操作
如果已经形成耵聍栓塞,得分步处理,第一步是软化:常用的软化方法有几种——碳酸氢钠滴耳液是常用的pH调节剂,能帮助软化耵聍,软化效果约78%;过氧化氢溶液可以通过氧化分解作用,产生气泡把耵聍松开,可能会有点短暂刺痛;液状石蜡是物理润滑剂,特别适合干燥型的耵聍,用之前最好预热到和体温差不多(37℃)。操作的时候要注意:滴耳时侧躺着,轻轻牵拉耳廓让药液充分接触耵聍;软化剂别用超过说明书的推荐时间,不然可能让耳道皮肤过度吸水;另外,鼓膜穿孔、外耳道炎急性期的人不能用过氧化氢。
专业取耳技术解析
到了耳鼻喉科,医生会根据耳道的情况选不同的方法:耵聍钩法适合耳道比较宽敞、耵聍是团块状的人,得在耳内镜下看着操作才安全;冲洗法是用37℃的生理盐水温和冲洗,鼓膜穿孔的人不能用;吸引法是用负压吸引装置配合耳道镜,适合小朋友或者不太能配合的人。研究显示,先软化再找专业医生处理,一次性清除成功的概率能到92%。
术后护理与预防策略
术后要注意基础护理:24小时内别让耳道进水,可以用医用级的防水耳塞防护;用40℃左右的温热毛巾敷耳朵,每天15分钟,能促进血液循环。要预防复发的话,得避免用棉签之类的异物掏耳朵,减少对耳道的刺激;每半年做一次耳道内窥镜检查;游泳的人可以用专用的耳道干燥剂;糖尿病等免疫力低的人要更注意耳部护理。
风险警示与就医指征
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得赶紧去医院:单侧耳朵突然听不到或者听力越来越差;耳朵持续疼还带着头痛;耳道流脓液或者血性分泌物;头晕、耳鸣等平衡功能异常的症状。研究发现,要是延误治疗超过72小时,得外耳道炎的风险会增加3.2倍。
常见认知误区辨析
还有几个常见的误区要澄清:一是“耳道需要定期深度清洁”——健康的耳道自己能清洁,过度清洁反而容易受伤;二是“耳屎多就是不卫生”——耵聍的多少因人而异,和卫生习惯没关系;三是“棉签能有效清耳屎”——80%的医源性耳道损伤都是因为棉签用错了;四是“自己滴耳就能解决问题”——复杂的栓塞得专业医生评估,盲目滴药可能掩盖其他疾病。
保护耳道健康要遵循“适度干预、科学管理”的原则。如果耳朵一直不舒服,建议及时做耳道内窥镜检查。通过规范的治疗和预防,能有效降低耵聍栓塞的复发率,保护听力功能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