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然感觉耳朵像塞了团棉花,外界声音变远变模糊,甚至一直嗡嗡响时,要警惕分泌性中耳炎——这是耳鼻喉科很常见的病,每年影响很多人,主要和咽鼓管功能不好有关。
为什么会得分泌性中耳炎?
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咽部(鼻子后面)的重要通道,主要负责调节中耳气压、排出分泌物。如果感冒、过敏或者腺样体肥大(小朋友常见)导致咽鼓管堵了,中耳腔里的气体会慢慢被吸收,形成负压。这种持续负压会让中耳黏膜渗出液体,时间长了就变成积液。大概70%的患者都是在上呼吸道感染(比如感冒)后出现症状,说明感染和这个病关系很大。
免疫反应也会推波助澜:感冒病毒(如流感病毒)或细菌(如肺炎链球菌)感染后,身体的免疫应答会让咽鼓管黏膜更肿,越肿越堵,形成恶性循环;免疫细胞的堆积还可能损伤中耳黏膜,小朋友免疫力没发育好,这种情况更明显。
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症状?
症状跟着压力变化走:比如转头、打哈欠或擤鼻涕时,有的患者会突然觉得听力好一点,这叫“鼓膜开放现象”,是典型表现。耳鸣的样子不一样:65%的人是低频的嗡嗡声,30%像流水声一直响,还有5%会突然听到爆裂音。
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别:小朋友可能注意力不集中、听不懂话,上学的孩子还会成绩下滑;成年人除了耳闷、耳鸣,约20%会头晕——这是内耳压力变化影响了平衡功能(前庭功能紊乱)。症状持续时间不一样,30%的人能自己好,但反复犯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。
怎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?
治疗分阶梯来:
- 药物:鼻喷糖皮质激素能减轻黏膜水肿,得连续用至少2周;黏液溶解剂能让分泌物变稀,更容易排出来。
- 物理治疗:成人可以做咽鼓管吹张术,用正压调节改善通气功能。
- 手术:如果积液超过3个月还不好,就得做鼓膜切开置管术,把积液引出来。
生活调整要贯穿全程:擤鼻涕用“两指擤鼻法”(两侧鼻翼一起轻擤),别单侧用力太狠;每天用37℃生理盐水冲2次鼻子;潜水时学“瓦尔萨尔瓦动作”(捏鼻子鼓气)平衡中耳压力。研究证实,规范治疗6个月后,85%的患者听力能恢复到发病前水平。
哪些情况要赶紧就医?
出现这些情况别拖:
- 小朋友说话晚,还总抓耳朵;
- 成年人单侧耳朵一直闷超过3周;
- 听力检查发现传导性听力下降超过40分贝。
常规检查有耳镜(看鼓膜透光度)、纯音测听(测听力)和声导抗(测中耳压力)。现在研究发现,加做鼻内镜看腺样体肥大程度,能更准确找到小朋友的病因。
要注意:约15%的慢性患者可能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,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害。早干预很关键——最好在症状出现2个月内启动规范治疗。治疗期间要定期复查,包括听力评估和中耳积液监测,建议每3个月查一次。
分泌性中耳炎虽然常见,但早发现早治疗大多能恢复。别因为症状轻就忽视,拖成慢性可能影响听力,甚至变严重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