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耳朵不是孤立存在的,中耳腔通过咽鼓管和鼻腔连在一起。比如感冒、过敏时咽鼓管会肿胀,鼻腔里的病菌就像找到了“秘密通道”,顺着这条“路”直接跑到中耳里。有研究显示,80%的急性中耳炎都和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,尤其季节交替时发病率明显升高。
除了这种常见途径,还有些隐蔽的感染方式容易被忽略:身体免疫力下降时,血液里的病原体可能通过血液转移到中耳;游泳、洗澡时耳朵进水,也可能直接从外耳道引发感染。小朋友的咽鼓管比大人更短、更平、更直,所以他们是中耳炎的高发人群——学龄前儿童每年平均感冒6-8次,每次感冒都有10%-15%的概率变成中耳炎。
现代医学治疗中耳炎会根据情况分层处理。对于2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,医生会先看症状轻重:如果症状轻,可能先观察72小时,同时用点止痛的;要是症状没好转或者发烧了,才会考虑用抗生素。
局部治疗得“看耳朵情况”:如果鼓膜没破,医生可能会用收缩咽鼓管开口黏膜的滴鼻药;如果鼓膜穿孔了,得用没有耳毒性的药。特别要提醒的是,不管用什么耳内的药,都得先让医生检查确认鼓膜状态,用错药可能加重听力损伤。
小婴儿感染中耳炎后,常表现为一直哭、抓耳朵、摇头,这时候家长得做好科学护理。研究发现,补充维生素D能降低反复得中耳炎的风险,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,同时多带孩子出去活动,促进身体自己合成维生素D。具体护理可以这么做:
- 体位管理:睡觉的时候把床头抬高15度,能减少鼻腔分泌物倒流刺激咽鼓管。
- 鼻腔护理:用生理盐水喷鼻后,用“单侧擤鼻法”清理——捏住一边鼻孔,轻轻擤另一边。
- 饮食调控:多吃点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(比如胡萝卜、南瓜),帮黏膜修复;别吃辛辣刺激的,会加重局部充血。
- 环境优化:保持室内湿度在50%-60%,太干燥的空气会让咽鼓管黏膜脱水,更难受。
虽然大多数中耳炎按规范治疗7-10天就能好,但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:持续高烧超过39℃,或者退烧后24小时内又烧起来;耳朵肿了,连耳廓都红肿往外突;突然耳朵很痛,然后痛一下子消失了(可能是鼓膜破了);小朋友出现脖子硬、没精神等情况。
预防中耳炎要建三层“防护网”:
- 基础免疫:打肺炎球菌多糖疫苗、流感疫苗,能降低30%-50%的感染风险。
- 行为干预:改掉错误的擤鼻方式,别做“捏着鼻子鼓气”的动作;游泳时用专用耳塞。
- 环境控制:定期洗空调滤网,减少尘螨等过敏原;流感季节别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。
还要注意:用安抚奶嘴超过6个月的宝宝,得中耳炎的风险会高3倍,建议1岁后慢慢戒掉。喂奶时保持45度的斜坡位,能减少乳汁反流堵咽鼓管。
其实中耳炎并不可怕,只要了解它的感染途径,做好预防,出现症状及时规范治疗,大多数人都能很快恢复。但要是碰到危险信号,可千万不能大意,得赶紧找医生帮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