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鸣是不少人都遇到过的问题,其实约62%的耳鸣都和中耳的结构异常有关。耳鼻喉科临床数据显示,若能及时明确原因,85%的患者都能有效缓解症状。接下来从“中耳结构出问题”的角度,讲三个常见致病机制——这些都是中耳“零件故障”引发的耳鸣。
耵聍栓塞:挡住声音的“耳垢块”
我们耳朵里的耵聍腺会分泌耳垢,要是分泌太多或排不出去,就会形成硬邦邦的耳垢块(耵聍栓塞)。当这个块压迫鼓膜超过80%时,声音传导的通路被挡住,神经就会异常兴奋,引发耳鸣。典型表现是单侧耳朵有低频闷响,还会有点听不清——这是声音“传不进去”导致的(传导性听力下降)。其实70%-80%的人只要找医生做专业冲洗,把耳垢块去掉,症状立刻就消。提醒大家:别用棉签掏耳朵,容易划伤外耳道皮肤;最好每6-12个月做次耳内镜检查,早处理更安全。
分泌性中耳炎:中耳里的“积水”在晃
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子后面的“小管道”,要是它功能不好(比如堵了),中耳里会积非化脓性液体——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。这些液体随体位变化(比如躺变坐)会晃动,刺激中耳里的结构,引发耳鸣。35%的儿童患者同时有腺样体肥大(鼻子后面的淋巴组织变大,Ⅱ度以上),成人里10%要排查鼻咽部有没有长东西(比如肿块)。典型表现是听不清声音,还会觉得自己说话声音特别大(自听过强)。60%的人做鼓膜置管术后3个月内,症状能缓解。声导抗测试显示B型曲线,对诊断这种“中耳积水”很有帮助。
血管性肿瘤:跟着心跳“跳”的耳鸣
还有一种耳鸣是“搏动性”的——跟着心跳“咚咚”响,大多和血管性肿瘤有关,比如鼓室球瘤(副神经节瘤)。它长在颈静脉孔位置(离中耳很近),肿瘤里的异常血管网会随心跳搏动,刺激中耳引发耳鸣。医生用耳镜能看到鼓膜后面有“紫色肿块”,高分辨率CT会显示颈静脉孔区骨头被侵蚀。虽然95%是良性,但耽误治疗可能影响面神经功能(比如嘴歪、眼睛闭不上),还会导致混合性耳聋——既有声音传导问题,又有神经问题的听不清。
怎么找原因?三个维度帮你“定位”
要判断耳鸣是不是中耳的问题,医生会从三方面评估:
- 看部位:外耳有问题,拉耳廓会疼;中耳有问题,主要是听不清(声音传导障碍);内耳有问题,常伴随头晕、站不稳(前庭症状)。
- 看特征:低频嗡嗡响多是中耳积水;搏动性耳鸣提示血管问题;摩擦音可能和关节有关(比如颞下颌关节)。
- 做实验:捏鼻子鼓气(Valsalva动作)后耳鸣加重,可能是咽鼓管堵了;换个体位(躺变站)耳鸣变响或变轻,要排查外淋巴瘘(内耳液体漏了)。
这些情况必须赶紧就医!
如果耳鸣持续超3个月,或伴随突然听不清、站不稳(平衡障碍),一定要在48小时内做三项检查:纯音测听(查听力)、声导抗(查中耳功能)、颞骨MRI(查耳朵结构)。治疗方案要根据鼓气耳镜、CT三维重建等结果定——比如耵聍冲洗、鼓膜切开排积液,或血管介入治疗(针对肿瘤)。
最后想告诉大家:医生看病讲究“症状+体征+检查”三联诊断,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后,中耳源性耳鸣的治愈率能到82.3%。建议大家养成定期耳科体检的习惯,出现耳鸣别硬扛,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——耳朵的问题,早干预效果更好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