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喉咙一直刺痛,咳嗽时有黏痰,还带着散不去的口臭,这可能是扁桃体在拉响“三重警报”。急性发炎时扁桃体又红又肿,表面可能有黄白色的脓点;慢性炎症的话,扁桃体隐窝(就是表面的小凹陷)里会堆着分泌物,这些都是扁桃体异常的信号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?现代医学发现,大约60%的急性扁桃体炎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,30%的慢性病例和腺病毒、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有关。还有研究发现,有些反复发炎的人,体内免疫球蛋白A(IgA)分泌不足,这也给预防提供了新方向。
扁桃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屏障,表面的隐窝本来是用来过滤病菌的。但如果防御负荷太重,隐窝里的食物残渣、脱落细胞就会变成“细菌培养皿”。研究发现,这些失衡的区域能查到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甲型链球菌等致病菌,它们代谢产生的挥发性硫化物,就是口臭的“元凶”。发炎时,扁桃体释放的白细胞介素-6、肿瘤坏死因子α等“炎性因子”,会让局部血管扩张发红,还会刺激咳嗽中枢。本来这是帮着清病菌的,但持续发炎反而会让咽喉肌肉痉挛收缩,越咳越疼,形成恶性循环。
面对这些症状,要分步骤应对:
- 症状缓解阶段:用3%的温盐水漱口(大概100ml温水加0.3g盐),能减少隐窝里的病菌;用冷雾加湿器把空气湿度保持在50%-60%,缓解喉咙干疼。每天漱口4-6次,每次不少于30秒。
- 病因治疗阶段:经咽喉镜检查确认是细菌感染的,要听医生的建议治疗;如果是病毒感染,抗生素没用,得靠对症支持。
- 预防复发策略:定期查口腔菌群,用益生菌调节菌群平衡;如果一年急性发作3次以上,可以找医生评估后做扁桃体射频消融之类的微创手术。
还要避开三个常见误区:
- 过度依赖含片:长期含含片会削弱口腔黏膜的保护作用,反而更容易感染,每天最多用3次,连续用别超过5天。
- 盲目清嗓:总清嗓子会磨伤咽喉黏膜,加重炎症,可以含口温水或者做雾化缓解。
- 滥用抗生素:病毒感染用抗生素没用,还会让细菌变耐药,用抗生素一定要听医生的。
除了增强体质,还有几个预防方法:
- 定期查维生素D,让血清浓度保持在30-50ng/ml之间,每周晒3次太阳,每次15分钟,再配合饮食补充。
- 补点锌(每天15-25mg),帮着淋巴细胞增长,多吃南瓜籽、牡蛎就行。
- 练腹式呼吸,改善咽喉血液循环,每天2次,每次10分钟深呼吸。
- 每季度查一次咽喉微生物组,早发现菌群失衡,要选有资质的医疗机构。
特别提醒:如果发烧超过39℃、吞东西困难,或者脖子淋巴结肿大,赶紧去医院查并发症。只要规范治疗、科学管理,大多数人2-3周就能好,复发率也会显著降低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