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癌是出了名的“隐形杀手”,早期大多“没动静”——约30%的患者一开始没有明显症状,就算有症状也常和感冒、咽炎这类常见呼吸道问题混淆。我国数据显示,初次确诊时约70%的患者已经到了进展期,治疗难度更大,所以早识别、早干预对改善预后特别重要。
身体发出这些信号,要警惕肺癌
1. 咳嗽老不好,声音还变了
如果连续2周以上都是刺激性干咳,咳嗽声像金属摩擦一样(金属音),或者声音变得嘶哑,就得留心——约60%的肺癌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,有的早上咳痰时还会带点血丝。别当成普通咽喉炎,关键是吃抗生素根本没用。
2. 胸口疼或闷,和平时不一样
胸口出现说不上具体位置的钝痛,或者像压了块东西的压迫感,深呼吸、咳嗽时更疼;有的是一直胸闷、呼吸费劲。和心绞痛不同,这种疼范围不明确、持续时间更长,不是几分钟就能缓解的。
3. 没力气、莫名瘦,不是累的
肿瘤代谢会消耗身体,约40%的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,还会慢慢变瘦——不是因为没吃好,而是不管怎么休息,都一直没力气,疲劳感越来越重。
4. 手指尖变大、关节疼,可能和肺有关
约25%的患者会出现“杵状指”(手指末端变得膨大,像鼓槌),或者膝盖、脚踝等关节疼,但不红、不肿、不发热。这种情况和风湿不一样,抽血查炎症指标(比如血沉)通常不高。
哪些人要定期查肺癌?
- 50岁以上的老烟民:吸烟史累计超过400年支(每天吸烟支数×吸烟年数,比如每天20支、吸20年就是400),每年做1次低剂量螺旋CT。这种检查辐射量约1.5mSv(相当于常规胸片100次的量),能发现小于1厘米的肺部结节,比胸片更敏感。
- 有肺癌家族史的人:父母、兄弟姐妹得过肺癌的,筛查年龄提前到45岁。
- 长期接触有害物的人:比如经常接触厨房油烟、石棉、氡气的,除了CT,还要查CEA、CYFRA21-1等肿瘤标志物。
出现这些情况,赶紧去医院
如果有以下症状,别拖着找呼吸科医生:
- 持续咳嗽超过3周,胸痛超过10天,声音嘶哑超过2周;
- 咯血但没有发烧,或者关节疼的同时还在变瘦。
医生通常会先做痰液细胞学分析、胸部增强CT,必要时用支气管镜取活检,或做PET-CT查全身情况。
做好这几点,降低肺癌风险
- 戒烟:戒烟5年后,肺癌风险下降50%;70岁前戒烟,预期寿命能延长约10年。
- 吃对饭:多吃深海鱼(比如三文鱼,含ω-3脂肪酸)、十字花科蔬菜(比如西兰花,含萝卜硫素),有助于降低炎症。
- 防污染:家里定期测氡浓度,用大吸力油烟机减少油烟,用带HEPA滤网的净化器降低PM2.5。
肺癌虽然早期会“藏”,但只要我们关注身体的异常信号,高危人群定期筛查,就能早发现早治疗。戒烟、健康饮食、改善环境这些日常小事,其实都是预防肺癌的“大招”——早重视、早行动,才能更好守护肺部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