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栓塞其实是肺动脉被异物堵住了——像血栓、脂肪或者空气这些物质阻断了血流,引发肺循环障碍。这会导致肺动脉压力骤升,被阻塞区域的肺组织因缺氧发炎,形成恶性循环。
血栓形成有三个关键因素:血管内皮损伤、血流淤滞、血液高凝状态。天生凝血功能异常的人有先天易栓倾向,而久坐人群、术后患者、孕期女性因为血流速度变慢,也属于高风险群体。
急性肺栓塞的典型表现很突出:突然出现呼吸困难,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,胸痛像心绞痛发作,还可能咳出粉红色泡沫样血痰。但要注意,约30%的患者症状不典型,可能只是单侧下肢肿胀或轻微胸闷,容易被忽视。
特殊人群的表现更要警惕:老年人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或血压波动;肿瘤患者可能突发低氧血症;长途旅行后如果单侧小腿周径增加超过1cm,得高度重视——这些信号都提示要尽快做针对性检查。
急诊里常用的D-二聚体检测很有价值:如果结果低于0.5mg/L FEU,能有效排除急性血栓事件。但它也有局限性,比如炎症、术后等情况都会让指标非特异性升高,得结合临床症状一起判断。研究显示,把D-二聚体和Wells评分系统联合用,诊断准确率能超过90%。建议高危人群出现症状6小时内做这个检查,再配合下肢静脉超声。
预防肺栓塞复发要从多方面入手:
- 机械预防:长期卧床的人用间歇性气压装置,促进静脉血液回流;
- 运动干预:每天做3组踝泵运动,每组10分钟;
- 补水管理:每天喝够2000ml水,保持血液不过于黏稠;
- 行程管理:连续坐交通工具超过4小时,定时活动下肢;
- 监测体系:定期复查凝血功能,抗凝治疗期间监测INR值。
新型口服抗凝药不用频繁监测,但要注意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。如果出现异常出血(比如牙龈持续出血、尿血),得赶紧就医调整方案。
特殊人群的防护要点更具体:
- 肿瘤患者每3个月做一次静脉血栓风险评估;
- 静脉曲张患者穿20-30mmHg压力梯度的弹力袜;
- 孕产妇产前要做凝血功能筛查;
- 长途旅行用“3-2-1防护法”:每3小时活动2分钟,做10次深呼吸;
- 办公族设每小时站立提醒,站起来活动下肢。
总的来说,肺栓塞虽然危险,但早识别、早预防能有效降低风险。高危人群做好日常防护,出现症状及时就医,就能把危害降到最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