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,可它出问题时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。据《柳叶刀》2023年全球流行病学数据,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已达29.7%(每10个成年人里约3个),但早期诊断率不足15%。这种“知道得晚、治得晚”的差距,凸显了识别肝病早期信号的重要性。
八大身体预警信号要留意
- 凝血不好
比如牙龈老出血、皮肤莫名出现瘀青,或者拉黑便,可能是肝脏没法正常合成凝血因子了。有研究发现,68%的肝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凝血问题,因为肝细胞生产Ⅱ、Ⅶ、Ⅸ、Ⅹ这些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了。 - 反应变迟钝
要是总觉得注意力不集中、反应慢,可能是轻微的肝性脑病——肝脏没法代谢氨,氨跑到脑子里影响了神经。2022年《肝脏病学杂志》的研究说,30%的肝硬化患者有这类不明显的症状,得用心理测试量表才能查出来。 - 黄疸+尿色深
一直黄疸(皮肤、眼白变黄),同时尿色像浓茶一样深,说明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了。有数据显示,40%的患者会误以为是普通疲劳或上火,结果耽误了6-8个月才去看病。 - 不明原因发烧
没感冒没感染,却老发低热,或者周期性高热,可能是肝脏的免疫调节功能乱了。研究发现,体温每升高1℃,反映肝细胞损伤的ALT指标会平均上升23%,得小心是不是合并了感染。 - 尿量明显减少
如果24小时尿量一直少于400ml(差不多一瓶矿泉水的量),要警惕“肝肾综合征”——肝脏问题连累了肾脏。这个并发症3个月内的死亡率有57%,不过查尿钠和肌酐的比值能早期发现。 - 肚子痛扩散+胀得慌
原来只是右上腹隐隐作痛,后来扩散到整个肚子,要小心门脉高压引起的腹膜炎。85%的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发病前会先觉得肚子越来越胀,所以要留意腹围有没有变大(比如裤子突然变紧)。 - 肚子摸到硬块
医生摸肚子时发现脾脏变大,或者肝脏质地变硬、有结节,可能是门脉高压或肝实质出问题了。统计显示,76%的肝硬化患者有脾肿大;要是肝脏摸起来有结节,可能是肿瘤的信号。 - 肚子变大有腹水
腹水(肚子里积了水,看起来胀胀的)是肝功能“扛不住”的重要标志。最新研究说,第一次出现腹水的患者,3年生存率会降到58%,不过查血清和腹水的白蛋白梯度能指导用利尿剂。
肝脏受伤会连累全身
肝脏一旦受损,不是只有“肝疼”那么简单,会连累多个系统:
- 糖代谢乱了:肝脏存的糖原少了,会导致胰岛素抵抗,得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.2倍;
- 骨头变脆了:肝脏没法激活维生素D,骨密度下降,骨质疏松的风险高4.5倍;
- 血液循环差了:肠道里的内毒素进入血液,让血管变“漏”,身体里有效的血液循环量减少;
- 免疫力下降了:肠道的“保护屏障”坏了,细菌或毒素跑到血液里,引发全身炎症。
三步预防,保护肝脏
根据科学证据,防控肝病可以分三级做:
-
初级预防(没病先防)
- 把体重指数(BMI)控制在25以下(比如身高1.7米,体重别超过72公斤);
- 打全乙肝疫苗;
- 每年做1次肝功能和肝脏弹性检查(查肝脏有没有变硬)。
-
二级干预(早发现早调)
- 脂肪肝患者可以试试“16:8间歇性禁食”(每天只在8小时内吃东西,剩下16小时不吃);
- 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;
- 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比如快走、慢跑)。
-
三级防护(并发症管理)
- 每3个月查一次肝功能Child-Pugh分级(评估肝功能好坏);
- 找消化科、影像科、营养科一起商量治疗方案;
- 定期查有没有肝性脑病引起的认知问题(比如反应慢、忘事)。
要特别提醒的是,自己乱吃药、乱补营养品会加重肝脏负担——2023年《国际医学》的最新指南明确说,肝病治疗得因人而异,一定要听专科医生的。其实只要建立科学认知,保持健康生活方式(比如控制体重、少喝酒、不乱吃药),再定期做检查,就能很好地保护肝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