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冒时偶尔会觉得耳朵痒,这其实是身体在给我们发“健康信号”。看似不相关的两个症状,背后藏着耳鼻喉系统的联动反应和身体的防御机制。
耳鼻喉是“连通器”,感冒会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
我们的耳朵、鼻子、喉咙通过一根叫“咽鼓管”的管子连在一起——咽鼓管就像中耳的“平衡阀”,平时负责调节中耳气压(比如坐飞机时嚼口香糖就是打开它),还能排出中耳分泌物。感冒时,病毒会让鼻子、喉咙的黏膜红肿充血,咽鼓管也跟着“肿起来”,里面负责清洁的“小绒毛”(纤毛)动得慢了,没法正常“打扫”,细菌或病毒就容易“溜”进中耳,耳朵也就跟着有反应了。
免疫“抗毒”时,耳朵可能“被波及”
身体对抗感冒病毒时,会释放一些“炎性物质”(比如组胺),这些物质本来是帮着消灭病毒的,但不小心会刺激耳朵里的神经末梢,让我们觉得痒。就像感冒时鼻子会痒、打喷嚏一样,耳朵痒也是免疫反应的“副产物”——有些人免疫反应强,耳朵更敏感,痒得更明显。
耳朵“闹脾气”,要警惕“变严重”
如果只是偶尔痒,不用太担心;但要是痒变成持续闷堵(像塞了棉花)、听不清声音,或者耳道流出黄水/脓水,就得小心了——可能是中耳积液甚至感染。有数据显示,部分感冒患者会继发咽鼓管“不好用”的问题,这时候得找医生检查中耳通气情况。
先试试这些基础护理,缓解耳朵不适
- 调湿度:室内太干会加重黏膜不适,用加湿器把湿度保持在40%-60%(或放盆水),让呼吸道和咽鼓管黏膜更润。
- 多吞咽:嚼无糖口香糖或多咽口水,能帮着打开咽鼓管,缓解闷痒。
- 温敷耳朵:用温毛巾(不超过40℃,摸起来不烫)敷耳朵,每次10-15分钟,减轻局部不适,注意别烫到皮肤。
出现这些情况,赶紧找医生
- 耳朵痒/闷堵越来越严重,超过10天没好;
- 突然听不清,或耳朵里有“嗡嗡”“呼呼”的耳鸣;
- 孩子总抓耳朵、哭闹不止,甚至发烧。
医生一般会用耳镜看鼓膜状态,或做声导抗测试(轻轻塞个小探头,不疼)评估中耳通气;必要时会拍CT排除解剖异常。
预防感冒“连累”耳朵,做好4点
- 增强体质:每周3-5次运动(散步、慢跑都可以),提高免疫力,减少感冒次数。
- 换季保暖:温差大时及时加衣服、戴薄口罩,别让鼻子和喉咙受凉。
- 均衡饮食:多吃蔬菜水果(比如橙子、西兰花),补充维生素,帮黏膜修复。
- 规律作息:别熬夜,每天睡够7-8小时,让免疫细胞“有力气”抗毒。
感冒引发的耳朵痒,是身体防御机制的“外在表现”。只要懂点原理、做好基础护理,症状加重时及时找专业帮助,就能缓解不适还能预防中耳炎之类的并发症。记住:身体的“小信号”别忽视,科学应对才是保护耳朵的关键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