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炎患者的鼻腔黏膜本来就长期处于炎症状态,若再感冒,免疫系统释放的炎症物质会进一步加剧黏膜肿胀充血。此时碰到干燥空气,黏膜水分蒸发加快、弹性下降,轻微摩擦就可能导致血管破裂;加上感冒时频繁喷嚏、擤鼻,会突然增加鼻腔内压,让本就脆弱的毛细血管承受额外压力,更容易出血。
日常这些行为可能悄悄诱发鼻出血:
- 擤鼻方式不对:用双手同时按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,会让鼻腔内压急剧升高,可能撑破血管。建议单侧轻柔擤鼻——先按住一侧鼻孔,轻轻擤另一侧,两边间隔30秒以上,给鼻腔压力恢复的时间。
- 用粗糙纸巾反复擦拭:鼻炎患者的鼻黏膜本就脆弱,粗糙纸巾的物理摩擦容易损伤发炎的黏膜。尽量选柔软纸巾,减少擦拭次数。
- 环境太干燥:室内湿度低于30%时,鼻黏膜水分蒸发速度显著加快。建议用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40%-60%,或在暖气旁放一盆水增加湿度。
- 频繁挖鼻孔:指甲的机械刺激会对鼻黏膜造成微小创面。建议剪短指甲,避免用手触碰鼻腔内部。
做好这几点,降低鼻出血风险:
- 调节环境湿度:用带湿度显示的加湿器更精准,或在暖气旁放盆水;空调房可养绿萝、吊兰等易养护植物辅助调湿。外出戴口罩,既能过滤冷空气,又能维持鼻腔温度和湿度。
- 日常鼻腔护理: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,清除分泌物和过敏原;睡前用医用凡士林涂在鼻腔前端1/3区域,形成保护膜减少水分蒸发。避免用含薄荷、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擦鼻子。
- 掌握正确擤鼻技巧:坚持“单侧、轻柔、间隔”原则——单侧擤鼻、力度要轻,擤完一边等30秒再擤另一边,让鼻腔压力自然恢复。
- 应对季节变化:春秋季重点防范过敏原(如花粉、尘螨);夏季开空调时注意保湿,温度别调太低;冬季晨起可用37℃温盐水做鼻腔雾化,帮黏膜适应低温刺激。
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:
- 连续3日以上持续性出血,或单次出血量超过1茶匙(约5毫升);
- 出血部位在鼻腔深部,伴随胀痛感;
- 同时有头晕、心悸等全身症状;
- 儿童出现频繁揉鼻或持续哭闹(可能因鼻腔不适)。
耳鼻喉科医生可能通过鼻内镜检查黏膜损伤程度,必要时做鼻窦CT或过敏原筛查。鼻炎患者需建立季节性防护习惯:春秋防过敏、夏天保湿度、冬天强温化,日常多吃含维生素C、K的食物(如新鲜蔬果)。研究显示,规律用无防腐剂海盐水喷雾可促进黏膜修复,但别过度使用。
鼻炎患者的鼻腔黏膜本就脆弱,感冒时更要避免干燥、不当擤鼻等诱发因素。做好环境保湿、鼻腔护理,掌握正确擤鼻方法,出现严重情况及时就医,再根据季节调整防护习惯,就能帮黏膜少受刺激,减少鼻出血的困扰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