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感冒头昏脑胀时,会喝姜汤发汗或者含薄荷糖缓解,但有时候反而更严重,其实是没分清感冒类型。中医把感冒分成风寒、风热、暑湿等类型,其中风寒和风热最常见,两者的调理方向完全不同,辨对类型才能好得快。
风寒感冒怎么认?
当身体被寒邪侵袭时,最明显的感觉就是“怕冷”——穿再多衣服还是觉得冷(医学上叫“恶寒重”),体温一般不高,大多在37.5℃上下(发热轻),流清水样鼻涕,老打喷嚏,喉咙像有东西卡着但不红不肿。另外,身上没有汗,舌头表面有一层薄白、湿润的舌苔,摸脉的话是“浮紧脉”(像摸在浮起的绳子上,绷得紧)。
居家可以自己简单判断:喝温水后感觉舒服点,鼻涕一直是清的,大概率是风寒感冒。这时候可以试试用3克紫苏叶加5片生姜煮水喝,看看症状有没有缓解。
风热感冒有什么特点?
风热感冒的“热症”更明显:体温往往会升到38.5℃以上,喉咙疼得厉害,鼻涕从清的变成黄色甚至黄绿色的脓鼻涕。总觉得浑身燥热,想喝水,但喝了可能会肠胃不舒服。舌头整体发红,舌苔薄黄,摸脉是“浮数脉”(轻轻一摸就能感觉到,跳得比较快)。
要注意两个警示信号:如果流黄脓涕还伴着前额一直疼,可能是引发了鼻窦炎;连续高烧超过三天,要警惕是不是往下呼吸道感染发展了。这时候要是用了风寒感冒的药,反而会加重病情。
症状重叠时怎么区分?
头痛、发烧这些两者都有的症状,教你五个简单方法辨清楚:
- 怕冷还是发烧:主要感觉怕冷是风寒,主要感觉浑身热、发烧是风热;
- 喉咙的感觉:喉咙痒是风寒,喉咙疼得厉害是风热;
- 鼻涕的颜色:清鼻涕是寒,黄鼻涕是热;
- 有没有汗:没汗的大多是风寒,出的汗黏糊糊的是风热;
- 舌头和脉象:舌苔薄白湿润、脉浮紧是寒;舌头红、舌苔薄黄、脉浮数是热。
比如有个患者一开始鼻塞、低烧,初步以为是风寒,但仔细看舌头尖和两边发红、喉咙充血,最后确诊是风热感冒。要是误诊了,治疗不对,好得就慢。
居家怎么正确调理?
- 初期处理:风寒感冒可以喝葱白生姜红糖水帮着发汗;风热感冒适合用薄荷叶泡水温温喝,清散体内的热;
- 监测症状:最好记个体温表,看看症状是加重还是减轻;
- 紧急情况:如果体温超过39℃,或者出现意识不清,赶紧用温水擦身物理降温,然后马上送医院。
还要注意,风寒和风热的感冒颗粒不能混着吃。风寒感冒用了清热的药,可能会肠胃不舒服;风热感冒用了温性的解表药,会让炎症更厉害。
什么时候得去医院?
有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就医:
- 发烧超过3天还没退;
- 每分钟呼吸超过24次;
- 意识模糊或者抽搐。
特殊人群更要注意:老人、孕妇还有有慢性病的人,感冒了最好48小时内去看中医;孩子要盯着精神头,如果一直哭或者嗜睡,马上送医院。
平时怎么调体质?
平时容易得风寒感冒的人,可以每周做3次大椎穴的温和艾灸(把艾条离皮肤有点距离,温温的烤);容易得风热感冒的人,用10克金银花加5克菊花泡着喝水。有研究显示,坚持调理体质,一年里感冒的次数会少一些。
最后要提醒大家:普通感冒本身能自己好,只要辨证对了,大多7天左右就能缓解。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没用,乱吃会破坏肠道里的有益菌;输液只有严重脱水或者有并发症的时候才用,别把输液当常规治疗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