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续性口渴、喝水量明显变多,是糖尿病的典型早期信号。当血糖超过肾脏能回收葡萄糖的阈值(约8.9mmol/L,也就是肾糖阈),肾脏里的肾小管没法再把葡萄糖全部吸回体内,葡萄糖会跟着尿液排出去。这种情况会让肾脏排出更多尿液(渗透性利尿),身体水分大量流失。有临床研究发现,血糖每升高1mmol/L,每天的排尿量大概会多400ml。如果每天喝水量持续超过2500ml,还伴随尿量增多,要及时去查血糖。
非自主体重下降:解析代谢紊乱机制
如果没刻意节食,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,要警惕糖代谢出了问题。胰岛素抵抗会让细胞没法好好利用葡萄糖提供能量,身体只能被迫分解脂肪和蛋白质凑能量。最新研究显示,刚确诊糖尿病的患者,确诊前3个月平均体重能下降5公斤左右,而且主要是肌肉组织流失。这种体重下降和单纯减肥不一样,往往还会有肌肉力量变弱的情况。
排尿异常:建立量化监测体系
正常成年人每天大概排尿4-6次,如果每天排尿超过8次,或者晚上老起夜,得好好检查。建议记个“排尿日记”,把每天排尿次数、尿量和有没有其他症状写下来,如果连续两周每天尿量超过2000ml,要先用尿糖试纸初步筛查,再做糖耐量检测。要注意,有些药物(比如利尿剂)可能影响结果,最好结合其他代谢指标一起看。
食欲波动:识别两种极端表现
食欲异常主要有两种典型情况:一直觉得饿,或者没胃口。一直饿是因为细胞没法正常代谢能量,导致“细胞饥饿”;没胃口则和肠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。临床观察发现,大概25%的早期糖尿病患者会有消化道症状,比如吃完饭后胀得慌、没吃多少就饱了,或者莫名没胃口,容易被当成功能性胃肠病。
特异性水肿:鉴别诊断要点
糖尿病肾病晚期多是“按下去不凹”的水肿,而高血糖引起的水肿是“按下去会凹”的,而且两边对称。背后的原因和糖基化终产物(AGEs)有关——这种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,还会降低血浆里的胶体渗透压。大概40%的患者还会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,比如手脚麻木、刺痛。如果出现下肢水肿,要一起查糖化血红蛋白。
系统化应对方案:五步干预策略
如果出现上面这些预警信号,建议按顺序做这5件事:
- 连续3天测空腹血糖,最好在早上8:00-9:00测
- 记饮食日志,写清楚吃了多少碳水化合物,还有运动强度
- 做糖化血红蛋白检测,能反映最近8-12周的血糖情况
- 找营养科医生帮忙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
- 建立健康档案,每季度复查一次
有流行病学数据显示,大概30%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没有典型症状。所以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查一次糖尿病,腰围超标的人(男性≥90cm,女性≥85cm)要缩短到每半年查一次。预防建议试试“膳食三部曲”:每顿饭先吃100g绿叶蔬菜,再吃50g优质蛋白(比如鱼、豆制品),最后吃100g全谷物主食。再配合“运动金字塔”: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(比如快走、游泳)+ 每周3次抗阻训练+ 每天15分钟拉伸,能有效降低得糖尿病的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