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腕血压计因为轻巧好带,成了很多高血压患者日常监测血压的首选。它用的是示波法测量技术,靠感应手腕处桡动脉的波动来估算血压。研究显示,只要用对方法,误差一般在±5mmHg以内,用来观察日常血压趋势是有参考意义的。但要注意,桡动脉比上臂的肱动脉细,位置也更浅,容易受末梢循环(比如手冷、血液循环不好)影响,测出来的结果波动比上臂式的大。
手腕和上臂测出来的血压不一样,其实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正常现象。肱动脉是手臂的主干血管,压力最接近心脏的真实负荷;桡动脉是分支血管,血压波形会有“动脉脉搏放大”的情况——就像水流过细管子时压力会变一样。研究发现,健康人手腕的收缩压(高压)平均比上臂高5-8mmHg,高血压患者的差异可能到10-15mmHg。这不是设备的问题,是血流动力学的正常结果。
在家测的时候,很多错误操作会让结果不准:蜷着手腕测,血压会高约10%;边测边说话,影响大概8%;测前没静坐5分钟,误差可能超过15%。尤其是冬天,手没保暖好会让血管收缩,手腕血压会异常升高。正确的做法是:手腕要和心脏齐平,坐姿端正,测前别做剧烈运动、抽烟或喝含咖啡因的饮料(比如咖啡、茶、可乐)。
建议高血压患者用“双设备”监测:平时早上起床、吃药前这些时段,用手腕血压计快速测;每周至少用2次上臂式血压计校准。指南建议,刚开始治疗的时候,每天早晚各测2次;血压稳定后,每周至少测3天。记数据的时候要写清楚测量时间、姿势(比如坐还是站),还有特殊情况(比如刚运动完、生气了),这些细节对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很重要。
标准化的测量步骤要注意这几点:1. 测前30分钟别运动,先排净膀胱,安静坐5分钟;2. 坐着测的时候,双脚平放地面,手臂自然弯到和心脏齐平;3. 血压计要和胸骨中点(大概胸口中间)同一高度,误差不超过5cm;4. 连续测的话,中间要隔1-2分钟,取平均值更准;5. 每月用医院的设备校准家用血压计,保证准度。
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去医院:连续3天测的血压都比目标值高10%以上;同一天多次测,波动超过20mmHg;或者有头晕、胸闷等不舒服的感觉。要记住,不管什么家用设备都不能代替医生的专业评估,血压管理一定要听医生的。研究显示,规范的居家监测加上定期去门诊随访,能有效提高血压控制的效果。
现在的电子血压计大多能存数据,建议建立动态的血压档案。看长期的趋势图,能发现血压波动的规律,帮着调整吃药的时间和剂量(但具体要听医生的)。不过别测太勤,焦虑本身会让血压升高。保持每周规律测、每月回顾数据的节奏,才是能长期坚持的管理方式。
总的来说,手腕血压计是方便的日常监测工具,但要想测准,得注意正确操作,还要结合上臂式血压计定期校准。关键是要把监测变成规律的习惯,不因为测得多而焦虑,同时定期找医生随访。规范的居家监测能帮着更好地掌握血压情况,但始终要记住,血压管理的核心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这样才能真正控制好血压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