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痨病是中医的传统说法,对应的现代医学疾病是骨与关节结核。这种病发病很“隐蔽”,刚开始的症状跟运动扭伤差不多,不容易引起注意,但随着病情发展,会慢慢出现更有特点的表现。了解它不同阶段的特征,对早期发现特别重要。
初期:症状像扭伤,容易被忽略
结核杆菌刚感染骨骼时,局部症状特别“会骗人”。受累的关节会偶尔钝痛,活动后疼得更厉害,休息一下又好点,跟普通扭伤几乎一样。但要注意,这种疼一般不会发红、肿胀、发热,属于无菌性炎症(不是细菌直接引发的红肿热痛)。
同时全身还会出现容易被忽略的信号:比如一直低烧,温度在37.5℃到38℃之间;晚上睡觉会出很多汗,常湿透睡衣(这是很典型的表现);还有没胃口,慢慢变瘦。这些其实是身体的免疫系统正在和结核杆菌“打仗”的信号。
中期:疼得睡不着,出现“不红的脓肿”
到了中期,疼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。最典型的是晚上会疼醒,而且一疼就是一整晚,根本睡不好。关节周围会肿,但肿的位置不对称,摸起来软软的但没有波动感(不像化脓性关节炎那样肿得又红又有波动),这是和其他关节炎的区别。
这时候可能会出现“寒性脓肿”,对诊断很关键。这种脓肿不红也不热,里面是像干酪一样的坏死物质,破了之后会形成一个老流水的“窦道”,流出来的脓像米汤一样。窦道周围的皮肤会变黑,引流的地方还能摸到条索状的淋巴结肿大。
晚期:关节“报废”,甚至变驼背
到了晚期,关节结构会被永久性破坏。受累的关节间隙完全没了,拍X线能看到骨头长在一起(骨性融合)。如果是脊柱受累,会变成驼背;下肢关节坏了,走路姿势会变歪。同时肌肉会萎缩,关节也会僵住,根本没法正常活动。
有些患者还会压迫神经,比如放射性疼痛或者感觉异常(比如腿麻、胳膊麻),这种疼不容易定位,得靠影像学检查才能分清。还有典型的“结核面容”——脸色苍白、特别瘦,体重可能降到标准体重的70%以下。
为什么会破坏骨头?怎么确诊?
骨结核之所以会破坏骨头,是因为结核杆菌引发了肉芽肿性炎症。结核杆菌会形成“结核结节”,慢慢破坏骨头;里面的干酪样坏死物质越积越多,骨头里的压力越来越大,最后关节面就塌了。寒性脓肿的形成和骨髓腔里的压力变化有关,脓会沿着骨头的小管扩散,形成多个病灶。
确诊主要靠影像学检查:早期拍X线能看到关节间隙变宽或者骨头变松;CT能清楚看到骨头破坏的边界;MRI对软组织的病变最敏感。实验室检查里,T-SPOT试验的敏感性有90%,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能快速找到病原体。
这些人要特别注意
免疫力低的人(比如糖尿病患者、HIV感染者)症状可能不典型:糖尿病患者可能最先出现关节肿;HIV感染者容易有多个病灶。这类人建议直接做PET-CT,能更早发现问题。
如果关节疼超过2周,特别是还伴随低烧、晚上出汗多,一定要赶紧做影像学检查。早期诊断的话,治疗成功率能到85%,残疾的风险会低很多;要是耽误超过6个月,关节功能能恢复的概率就只剩40%了。
总的来说,骨与关节结核虽然发病隐蔽,但只要关注身体的异常信号——比如持续的关节痛、低烧、盗汗、变瘦,及时检查,就能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,避免走到晚期残疾的地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