咽喉和耳朵之间其实有一条“生理通道”——咽鼓管,它像一座“桥”把两者连起来。当咽喉被病原微生物侵袭时,炎症可能通过咽鼓管扩散到耳朵,引发耳部症状。有临床数据显示,大概38%的咽喉炎患者会跟着出现耳朵牵涉痛,这种“跨器官”的症状得重视。
环境因素会加重咽喉问题。空气中的颗粒物(比如PM2.5)、化学刺激物会削弱咽喉黏膜的保护功能。研究发现,PM2.5浓度每升高10微克/立方米,咽喉炎的发病率会上升15%;当温度变化超过7℃时,咽喉部的血管会收缩,影响局部免疫力,让病菌更容易趁虚而入。
为什么咽喉炎会引起耳痛?主要和3个机制有关:一是“神经串信号”——咽喉部的迷走神经和耳部的三叉神经末梢会互相传递信号,导致疼痛位置让人分不清;二是“压力变化”——咽鼓管周围组织肿起来会改变中耳腔的压力,让人觉得耳朵胀胀的疼;三是“炎症扩散”——咽喉局部释放的炎症因子会通过淋巴系统影响耳咽管的黏膜,引发耳部不适。
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要注意:吞咽时耳朵刺痛(这种症状的临床特异性高达92%)、单侧耳朵发闷还伴着咽部异物感、咳嗽后耳痛更厉害、声音变了还耳鸣。如果耳痛超过72小时没缓解,建议做耳内镜检查排除中耳炎。
日常防护要做好这几点:保持室内湿度在45%~65%之间,用空气净化器降低颗粒物浓度;温差大的时候注意戴口罩保护呼吸道;别长时间待在85分贝以上的嘈杂环境里(比如高分贝的演唱会、工地);接触油漆、消毒液等化学刺激物前,先用生理盐水洗鼻做好防护。
护理方面要注意:用含漱液时,让液体在嘴里停留30秒以上才有效果;急性发作期每天说话时间最好不超过1小时,减少对咽喉的刺激;多喝40℃左右的温水,能促进咽喉局部的血液循环,缓解不适。
营养也能帮到咽喉:缺乏维生素D的人,咽喉炎复发的风险会高2.5倍,平时要注意补充;锌可以从瘦肉、海鲜、坚果等食物里获取;症状刚出现时,及时吃新鲜水果、蔬菜补充维生素C,能帮助缓解症状。
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:持续高热(体温超过38.3℃,且超过48小时没退)、吞咽困难到吃不下平时一半的量、声音嘶哑超过10天、听力下降还伴着耳痛,或者孩子出现流口水、不肯吃饭的情况。
要特别提醒的是,抗生素不能随便用,必须符合医生的临床指征。有数据显示,80%的急性咽炎是病毒引起的,自己随便吃抗菌药没用,还可能产生抗药性。
预防咽喉炎复发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,比如保持环境湿度、规律作息、适量运动;慢性咽炎患者最好定期做嗓音功能检查,及时调整护理方式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