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朋友张嘴照镜子时,可能会发现咽喉部位长了个小肿物,这时候要警惕——是不是扁桃体息肉?它是耳鼻喉科常见的良性病变,本质是扁桃体黏膜组织的增生,有点像皮肤上的小赘生物,大多数情况不用急着处理,但可能会影响吞咽、说话这些日常功能。
为什么会得扁桃体息肉?
长期刺激和异常反应是主要原因:
- 炎症反复刺激:比如有慢性咽炎、鼻炎的人,鼻腔或咽喉的分泌物会倒流刺激扁桃体;长期抽烟喝酒、接触化学物质的人,扁桃体组织反复受刺激,就会慢慢增生。研究发现,咽喉炎症持续6个月以上,得扁桃体息肉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.3倍。
- 免疫过度反应:过敏体质的人,免疫系统容易“小题大做”,可能诱发扁桃体淋巴组织异常增生,这和过敏时肥大细胞释放炎症物质的机制有关。
- 全身疾病牵连:约18%的胃食管反流患者,胃酸反流刺激咽喉,时间久了也会引起扁桃体增生,说明全身性疾病可能通过局部炎症参与发病。
扁桃体息肉有哪些表现?
症状轻重要看息肉大小:
- 轻度(直径<0.5cm):几乎没感觉,大多是体检时偶然查到的,少数人可能有点轻微喉咙发闷、不舒服。
- 中重度(直径>1cm):典型表现是喉咙像卡了东西,吃饭时更明显;说话声音变哑或不清楚;总觉得喉咙痒,忍不住清嗓子;单侧喉咙痛,吃硬东西时疼得更厉害。
如果还出现发烧超过38.3℃、脖子淋巴结肿大或按压疼痛,可能是合并感染了,建议在症状出现72小时内就诊。
怎么确诊是不是扁桃体息肉?
医生会做三步检查明确:
- 内镜检查:用纤维喉镜或电子喉镜伸进喉咙,能清楚看到息肉的形态、根部长短,以及和周围组织的关系,诊断准确率达92%。
- 触诊评估:医生用压舌板压住舌头,摸一摸肿物——良性息肉通常软软的、能推动。
- 病理活检:如果息肉长得快、表面不平整或容易出血,得取一点组织做病理检查,排除恶性肿瘤(约3.7%的疑似病例最终确诊为鳞状细胞癌)。
得了扁桃体息肉该怎么治?
观察还是手术?看情况选
- 观察随访(适合无症状或轻度病变):每6个月做一次喉镜复查;用生理盐水漱口清洁口腔;戒烟酒,积极治疗胃食管反流;家里湿度保持在45%-60%,减少喉咙刺激。
- 手术指征(符合任一情况要考虑):息肉超过1.5cm影响正常吃饭;异物感严重到影响生活;一年里反复感染超过3次;病理检查提示细胞有异常增生(可能往坏里发展)。
现在主流手术是低温等离子消融术,比传统手术优势明显:出血少(平均不到5ml)、术后疼痛轻60%、3-5天就能恢复,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%(主要是伤口感染或少量出血)。
术后怎么护理?
- 饮食:术后1周内吃流质(比如米汤、牛奶),慢慢过渡到软食(软面条、鸡蛋羹);别吃超过60℃的热食,避免刺激伤口。
- 口腔卫生:按医嘱用抗菌漱口水,每天含4次,每次30秒,保持伤口清洁。
- 环境:用加湿器把家里湿度维持在50%-60%,减少伤口结痂。
术后5-7天是伪膜脱落期,可能有少量血丝混在痰里,这是正常的;但如果有鲜红色血液持续流出或血块,要立即找医生。
怎么预防复发或加重?
- 过敏体质的人,每天用生理盐水冲鼻子,减少鼻腔分泌物倒流刺激扁桃体;
- 完全戒烟,远离二手烟;
- 有慢性鼻窦炎、胃食管反流的,要规范治疗基础病;
- 每年做一次耳鼻喉专科检查,早发现问题。
临床数据显示,坚持这些预防措施的人,术后5年复发率能控制在12%以下;而不做系统预防的人,复发风险高达38%。
总之,扁桃体息肉大多是良性的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。发现咽喉有肿物要及时检查,症状轻的可以观察护理,症状重或有恶变风险的要及时手术。做好日常预防和术后护理,才能保持咽喉健康,避免问题加重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