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喉咙是食物和空气进入身体的“共同通道”,也成了病菌入侵的“关键入口”。好在喉咙里藏着一道重要的“免疫防线”——成对的扁桃体,它们是淋巴系统的一部分,就像守在“入口”的“小岗哨”,专门拦截从嘴巴进入的病菌,帮我们挡住不少健康风险。
喉咙里的“免疫小岗哨”,到底怎么工作?
扁桃体作为淋巴组织,主要任务是“把守关口”:当病菌从口腔进入时,扁桃体里的免疫细胞会立刻“识别敌人”,启动防御反应。比如常见的A型溶血性链球菌,就是引发扁桃体急性发炎的“主犯”——它会分泌特殊蛋白干扰免疫细胞功能;还有葡萄球菌、肺炎双球菌这些“趁虚而入”的病菌,也可能在免疫力下降时“兴风作浪”。
扁桃体发炎了,身体会发哪些“警报”?
- 吞东西像“咽刀子”:吃一口饭、喝一口水,喉咙就钻心地疼,有时疼得连耳朵都跟着痛,越咽越厉害;
- 喉咙里的“红肿信号”:对着镜子张嘴,能看到扁桃体又红又肿,上面可能有小滤泡,严重时还会有白色脓点或分泌物;
- 下巴下的“小疙瘩”:下颌骨附近能摸到黄豆或花生米大的淋巴结,一按就疼,这是身体在“调集兵力”对抗病菌;
- 全身“发高烧”:突然烧到39℃以上,还打寒战,小朋友因为体温调节没成熟,可能出现热性惊厥(抽风);
- 说话变“鼻音”:软腭和声带肿了,说话像含着东西,鼻音特别重,别人可能听不清你说什么。
为什么扁桃体会“闹脾气”?
- 免疫力“掉线”:连续熬夜、累过头,或吹冷风受凉,喉咙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,病菌就会“趁虚而入”;
- 环境里的“病菌飞沫”:在密闭空间(如地铁、会议室、幼儿园),别人打喷嚏、说话喷出来的病菌,会随飞沫飘进喉咙,免疫力低时容易中招;
- 长期“刺激源”:鼻炎导致鼻涕往喉咙流(鼻后滴漏)、胃里酸水反上来(胃食管反流),天天刺激扁桃体,时间久了就容易发炎。
扁桃体发炎,该怎么规范处理?
急性期:先缓解难受,再针对性治疗
- 对症舒缓:发烧用物理降温(温水擦脖子、腋窝,或贴退热贴);房间湿度保持50%-60%,避免喉咙干燥;
- 局部护理:喉咙肿痛可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,清洁喉咙、减轻炎症;
- 抗菌治疗:若为细菌感染,需遵医嘱用抗菌药物(如β-内酰胺类,过敏者换其他方案);
- 快速消肿:喉咙肿得厉害时,医生可能用雾化(生理盐水加糖皮质激素)帮助消肿。
什么时候需要“切扁桃体”?
如果一年发炎≥5次,或出现并发症(如肾炎、风湿热),需先做检查:用多导睡眠监测看夜间是否缺氧,影像学检查排除吞咽呛咳风险,确认免疫功能符合条件后,再考虑手术。
不想再复发?做好这几点长期管理
- 日常防护:流感季节戴医用口罩,适时更换;每天吃够维生素C(如1个橙子约含100mg);摸公共物品后及时用肥皂洗手;
- 辅助调理:反复发炎可咨询医生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(消掉部分增生组织);或用口腔益生菌调节喉咙菌群;也可试试中医外治(如穴位贴敷)或物理治疗(如红光照射)。
总的来说,扁桃体是我们的“咽喉卫士”,但也会因免疫力下降、环境刺激或病菌入侵而“罢工”。平时注意保护免疫力、避开病菌环境、减少长期刺激,就能让它好好站岗;若发炎了,别乱吃药,听医生规范治疗,必要时再考虑手术。把这些做到位,喉咙就能少遭罪,“免疫防线”也能持续发挥作用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