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头刷手机时突然一阵天旋地转,或者久坐后犯恶心,说不定和颈椎出问题有关。研究发现,这种头晕其实是颈椎病变引发的“神经和血管一起闹脾气”的反应——颈椎压迫神经或血管,就会触发这样的联动效应。
现代生活催出来的“电子颈”,悄悄伤了颈椎
我们的颈椎本来有自然的生理弯曲,像个“缓冲垫”保护着脖子。但长时间低头看手机、电脑,这个弯曲会慢慢变直甚至反弓。有数据说,每低头15度,颈椎承受的压力就增加4.5公斤——差不多相当于脖子上多扛了一袋5斤的大米!长期这么造,颈椎会出现三个问题:椎间盘压力变大、给大脑供血的椎动脉血流变慢、负责调节身体机能的交感神经乱了套。结果就是给大脑供血的椎基底动脉缺血,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没法正常工作,自然就会晕。
颈椎引起的头晕,有这几个“专属特点”
不是所有头晕都和颈椎有关,它的“身份证”很明显:
- 和姿势沾边:转头、低头捡东西或者从坐到站这类姿势变化时,容易突然犯晕;
- 带着“小伙伴”:晕的时候常跟着耳鸣、看东西模糊(比如突然眼前发黑或发花)、恶心;
- 持续时间不长:一般晕几分钟到几小时,不会一直晕下去。 另外,颈椎不同部位出问题,症状也不一样:颈椎上段有问题,后脑勺容易发紧、疼;下段有问题,胳膊可能会麻、疼或者没力气。
对付颈椎性头晕,要做“三维防护”
1. 急性发作时,先“稳住”脖子
如果突然晕得厉害,先躺平休息——用薄枕头或者颈枕把脖子托住,保持自然的弯曲,别让脖子歪着。可以用冰袋(裹上毛巾)敷脖子15-20分钟,缓解神经水肿。这时候千万别乱转头或者揉脖子,越动可能越晕。
2. 长期预防,从“改姿势”开始
- 别让脖子“僵”太久:每工作45分钟,停下来活动3分钟——比如做“收下巴”练习(像小鸡啄米那样慢慢把下巴往脖子方向收,保持5秒再放松)、“夹肩膀”(双肩往后用力夹,像要夹起一支笔,保持3秒),或者靠墙站1分钟(后脑勺、肩膀、屁股都贴墙,调整姿势到舒服);
- 让血流“活”起来:每天多喝水,别等渴了才喝;可以试试游泳、水中散步这类对颈椎压力小的运动;睡觉用贴合颈椎曲线的枕头(比如记忆棉或者乳胶枕,高度大概和拳头差不多);
- 晒晒太阳调生物钟:多到户外走走,自然光照能帮身体调整生物节律,也能让脖子肌肉放松。
3. 这些情况,得找医生查清楚
如果晕得停不下来,或者跟着手脚麻、无力、说话不清楚,一定要去医院做这几项检查:颈椎的X光或CT(必要时查血管成像)、体位诱发试验(医生让你做特定动作,看会不会引发晕)、脑血流检查(看看大脑供血够不够)。
这些“报警信号”,必须立刻去医院
如果晕的时候还出现这几种情况,别犹豫,马上挂急诊:
- 突然头疼得像要炸了,还吐;
- 一只耳朵突然听不清,或者耳鸣得特别厉害;
- 一直站不稳、走不了直线,甚至要摔倒。 这些可能不是单纯颈椎的问题,得排除脑出血、脑梗或者耳石症等更严重的病。
其实颈椎引起的头晕,大多能通过“日常养”缓解——少低头、多活动、睡对枕头、晒晒太阳,把这些习惯坚持下来,脖子“舒服了”,头晕自然就少了。说到底,颈椎的问题从来不是“突然”来的,而是“慢慢攒”的;解决它也不用“猛药”,而是要“细水长流”地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