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体的血压调节就像一套精准的“生物开关”,如果常规降压治疗总不见好,得警惕是不是藏着“继发性高血压”的问题——也就是由其他疾病引发的高血压。据最新数据,大概5%-10%的高血压属于这种情况,其中有三种常见类型需要特别关注。
肾上腺源性高血压:嗜铬细胞瘤的激素“捣乱”
肾上腺里的嗜铬细胞瘤会定期或一直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(一种能让血压飙升的物质),导致血压剧烈波动。典型表现是突然头痛、心慌、出大汗,这三个症状常一起出现,还可能伴随代谢紊乱(比如心跳快、体重下降)。研究发现,约12%的嗜铬细胞瘤和基因突变有关,有家族史的人最好定期做基因检测。诊断需要查24小时尿样里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,再结合CT或核磁等影像学检查定位肿瘤。确诊后,要由内分泌科和心血管科一起评估,决定是做手术还是用药。
肾血管性高血压:肾动脉狭窄的“恶性循环”
肾动脉变窄会让肾脏缺血,进而激活体内的“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”,像“恶性循环”一样让血压越来越高。有慢性肾病的人可能会有尿里有蛋白、晚上老起夜等肾功能不好的情况;如果是急性肾动脉闭塞,还会突然血压暴涨。做肾动脉超声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就能明确是不是肾动脉的问题。医生提醒,如果高血压患者肚子能听到血管杂音,或者突然看不清东西,要赶紧查肾动脉血流。
神经源性高血压:颅内压升高的“中枢混乱”
脑子里长肿瘤、脑积水等问题会让颅内压力升高,刺激延髓的血管调节中心,导致血压异常。这类患者的血压昼夜规律会乱——比如晚上血压突然升高,白天倒挺平稳。研究显示,约38%的这类患者,做动态血压监测能查到特殊的变化。神经内科医生强调,如果突然血压波动,还伴有手脚无力、嘴歪、说话不清等神经症状,得先排除脑子里的器质性病变。
当出现以下情况时,建议查继发性高血压:
- 血压波动超过20/10mmHg,而且用常规药不好控制;
- 30岁以下就出现重度高血压(比如收缩压≥180mmHg或舒张压≥110mmHg);
- 有突然头痛、心慌、出大汗的“三联征”;
- 体检时肚子能听到血管杂音,或者有神经定位症状(比如手脚麻木、走路不稳);
- 突然看不清东西,同时血压波动大。
继发性高血压得靠多学科合作管——内分泌科管激素检测和肿瘤定位,肾内科查肾动脉血流,神经内科测颅内压。根据2023版指南,30岁以下的重度高血压患者,应该直接做病因筛查。
治疗得看具体病因:
- 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前要先用α-受体阻滞剂调整身体状态,避免手术中血压骤变;
- 肾动脉狭窄的人可以考虑做血管介入手术(比如放支架),打通狭窄的血管;
- 脑子里的问题要让神经外科医生评估,看能不能做手术切除肿瘤或引流脑积水。
所有治疗都得听专科医生的,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,方案也得“私人定制”。
其实,继发性高血压的关键是“早发现”——通过识别异常血压波动,及时检查心、脑、肾等靶器官有没有受损,能有效减少心梗、中风等风险。建议高血压患者定期做动态血压监测(比如戴24小时血压仪),查查心脏、肾脏、眼睛有没有受损;如果常规降压药不管用,一定要想想是不是继发性的问题,别耽误了查病因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