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脏器质性问题和心身疾病(比如心脏神经症)引起的胸痛,差别其实挺大的——学会科学区分,能帮我们及时判断要不要赶紧就医。临床数据显示,约三分之一的胸痛患者最后确诊是心脏神经症,但第一次发作时,误判率高达60%,所以早懂这些区分方法很重要。
一、先看疼痛的“样子”
器质性胸痛(比如冠心病发作)大多有典型表现:80%的人会觉得胸骨中下段像被压着、挤着一样疼,还常伴随喘不上气、出冷汗;疼痛持续时间一般3-15分钟,含硝酸甘油能很快缓解。而心身疾病引起的胸痛“花样多”——可能是刺痛、隐痛,甚至像刀割一样,持续时间从几秒到几天都有,而且含硝酸甘油也不管用。
二、再看疼痛的位置
冠心病的疼通常“有规律”:主要集中在胸骨中下段,还会往左边肩膀、胳膊放射,形成“心前区-左臂”的放射带。心脏神经症的疼就没谱了,可能在左乳头下方、心尖部这些“不典型”位置,甚至每次发作的位置都不一样。
三、诱发原因差很多
器质性胸痛大多和“实际负担”有关:75%的冠心病发作是因为剧烈运动、吃太饱或者情绪大起大落。心身疾病的胸痛更“闹心情”——压力大、焦虑的时候容易犯,有的甚至坐着不动也会突然疼起来。
四、自己能做的“自检三步”
- 记“疼痛日记”:把每次发作的时间、疼了多久、是哪种疼(压着疼?刺痛?)、具体在哪,还有有没有别的症状(比如喘不上气、出汗)都写下来;
- 找“诱发因素”:画个“发作前2小时时间表”,标标那时候有没有运动、情绪好不好、吃了什么;
- 看“药物反应”:在医生指导下用急救药,记清楚吃了多久能缓解、能管多长时间。
五、去医院该做哪些检查
第一次出现胸痛就诊,优先做这几个基础检查:
- 动态心电图:戴24小时的“心脏监测仪”,能连续记录心脏电活动,捕捉到有没有缺血的异常信号;
- 超声心动图:看看心肌动得好不好、心脏瓣膜有没有问题;
- 心理测评:用标准化量表测测焦虑、抑郁程度,排查心身疾病的可能。
研究发现,心脏神经症患者常伴有睡眠不好(约58%的人有)或者肠胃乱(约42%的人有)。要是确诊了,除了看心血管内科,也可以找心身医学科一起调理,效果会更好。
最后要特别提醒:不管是哪种胸痛,只要持续超过15分钟,一定要立刻去医院——赶紧做心肌酶和影像学检查,排除急性心梗这类要命的情况。早检查、早干预,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