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聚餐喝完酒,先吐吃进去的东西,接着吐出鲜血——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“酒喝多了吐得厉害”,但其实这可能是急性上消化道损伤的危险信号,名叫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。在急诊科接诊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里,有5%-10%都是这个问题,得引起大家重视。
咱们的食管和胃连接的地方叫贲门,这里的黏膜有皱襞结构。连续呕吐会让腹腔压力突然升高,贲门处的黏膜会因为压力差被扯出纵向的伤口——一般不超过5厘米,但可能伤到黏膜下的血管,所以会吐出鲜红色的血。
这个病有两个风险要注意:急性期大概15%的患者会因为失血出现血压变化,3%会有心率异常;更危险的是,第一次出血停止后48小时内可能突然再次大出血,这是因为胃酸一直在腐蚀伤口。而且二次出血的概率和第一次出血有多严重没关系,所以只要确诊,都得好好监测。
很多人处理这种情况时容易犯三个错:以为“吐完就好了”,拖着不去医院;自己吃止痛药,把病情掩盖了;用“喝凉水止血”这种不科学的方法。正确的应急处理要记住三点:调体位、禁吃喝、叫急救——立刻改成半坐半躺的姿势休息,严格不能吃也不能喝,同时赶紧打急救电话。等救护车的时候可以用温水漱口缓解喉咙难受,但千万别咽下去。
医生确诊一般靠“病史+症状+胃镜”:有明确的呕吐史,再加上呕血的情况,能初步判断;急诊胃镜是确诊的关键,还能同时止血。根据最新的诊疗指南,如果患者血压、心率稳定,要在出血后12小时内做胃镜。
治疗要根据出血情况来定:如果出血量不到500ml,而且血压、心率都正常,一般用抑酸、保护黏膜、补充营养的方法;如果出血量超过1000ml,或者一直在出血,要马上用胃镜下止血夹把伤口夹住,这种方法成功率能到92%;手术只有在胃镜止血没用的时候才用。
预防要从喝酒时就开始:可以跟着“3-2-1”原则做防护——每3小时喝200ml水稀释酒精,每2小时吃50g碳水化合物(比如面包、米饭),给胃黏膜加层保护,一天最多喝1标准杯酒(大概含12g纯酒精)。尤其要注意:空腹喝酒风险是平时的3倍,混着碳酸饮料喝风险会翻5倍。
还要特别提醒:只要出现急性消化道出血,绝对不能自己吃药。研究发现,吃非处方的抑酸药可能会让你晚去医院4.6小时,增加并发症的风险。现场急救要先做“ABC”检查:A是保持气道通畅(别让呕吐物堵着喉咙),B是看出血量(比如吐了多少血),C是观察意识(比如有没有反应迟钝)。如果看到一直呕血、脸色苍白、反应变慢,赶紧打急救电话。
其实,现代健康管理需要“三级防护”:一级是普及科学饮酒的知识,二级是学会识别症状,三级是规范看病流程。通过这些方法,这种急性损伤的发病率能降低70%以上。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都是健康预警,及时重视、及时处理,才能避开生命健康的风险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