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鼻炎是很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,它的症状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。了解这些规律能帮我们早识别,但要注意每个人情况不同,还要和其他疾病区分开。
鼻腔局部症状的阶段性演变
急性鼻炎刚发作时,主要是鼻腔黏膜的刺激症状——比如一阵阵打喷嚏,鼻子里有灼热感或者发痒。这时候黏膜充血肿胀,让局部感觉神经末梢暴露出来,这种症状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。随着炎症发展,鼻腔腺体分泌变多,会流清水样鼻涕,鼻塞也越来越严重,从单侧鼻塞变成双侧是典型的表现。到了第三阶段,鼻涕会慢慢变黏甚至变成脓性,这其实是免疫细胞和病毒“战斗”后的代谢产物堆积的结果。
鼻黏膜的状态和症状直接相关:初期黏膜是鲜红色的充血状态;中期水肿加重,鼻甲肿大;后期黏膜颜色会变成暗红。分泌物的变化也能反映炎症进展——从清亮的水样鼻涕到黏糊糊的脓性鼻涕,说明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多了。
全身免疫反应的临床表现
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症状,不同年龄的人表现不一样。成年人常出现低烧到中度发烧(37.3-38.5℃),还会觉得浑身乏力、肌肉酸痛。小朋友因为免疫系统更活跃,更容易烧到39℃以上,甚至可能出现热性惊厥。头痛大多在前额和太阳穴附近,是胀胀的疼,这和鼻子不通气导致鼻窦里压力变化有关。小宝宝会变得烦躁、睡不好、不想吃奶。
要注意区分不同症状:如果单侧头痛一直不好,得排除鼻窦炎;要是突然剧烈头痛还脖子发硬,得考虑神经系统的问题。小朋友要是呼吸费劲、嘴唇发紫,得赶紧处理。
专业检查的诊断价值
鼻内镜检查是确诊急性鼻炎的关键,能看到鼻腔里广泛的黏膜充血,下鼻甲肿得把鼻道堵窄甚至堵死。前鼻镜能看到鼻腔里积着不同样子的分泌物,后鼻孔镜能看有没有分泌物倒流到喉咙。鼻窦CT不是常规要做的检查,但对评估窦口开得好不好、有没有解剖结构异常很有用。
实验室检查方面,病毒抗原检测能帮忙判断是哪种病毒感染,但大多数情况不用做特殊检查就能确诊。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正常或稍微高一点,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可能升高,但这些指标不针对急性鼻炎,没有特异性。
规范就医的时机判断
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去医院:症状超过10天还没好,或者72小时内突然变严重;烧到39℃以上一直不退;出现一直头痛、脸肿、视力变化这些新症状;小朋友呼吸急促、没精神。如果有哮喘、糖尿病这些慢性病,或者免疫力低,症状重的话建议早点去看医生。
自己护理要注意:用生理盐水喷鼻保持鼻腔湿润,别用血管收缩剂超过3天;发烧的话可以物理降温,超过38.5℃可以用解热镇痛药;多喝水,但别捂得太厉害出汗太多。还要避免错误做法,比如用力擤鼻子可能会引起中耳炎或者鼻窦炎。
特殊人群要注意:孕妇别自己随便用药,得听医生的;老人症状重的话要注意监测心肺功能;运动员要注意症状对训练的影响。所有人都要避开过敏原和刺激性气体,家里湿度保持在40%-60%之间。
总的来说,急性鼻炎的症状发展有明显的阶段,不管是鼻子局部的症状还是全身反应,都和炎症进展密切相关。了解这些特点能帮我们早识别、正确护理,但如果出现严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。平时做好自我护理,注意环境和生活习惯,能帮助缓解症状、加快恢复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