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的急症,病情变化往往藏得深、来得快,学会识别早期信号能帮我们及时应对。
全身反应:生命体征的"三色警报"
胰腺发炎会引发全身生理紊乱。较轻的水肿型胰腺炎,心率会稍快(100-110次/分钟),血压维持正常偏低水平(收缩压不低于90mmHg);而严重的坏死型胰腺炎,身体循环会出大问题——收缩压常低于90mmHg,呼吸超过25次/分钟,心率一直高于120次/分钟。这种大幅波动说明身体已扛不住,得立刻就医。
呼吸系统:急性肺损伤的"双相演变"
重症胰腺炎的炎症因子会让肺部毛细血管更容易漏液。早期表现为呼吸变快(20-25次/分钟),血氧饱和度还能保持90%以上;若进展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,CT会显示双肺弥漫炎症影,血氧饱和度骤降至70%以下。约12%-15%的重症患者会出现这种呼吸问题,要警惕"沉默性低氧"——没明显胸闷但血氧已很低。
体表特征:舌象变化的临床价值
中医看舌头能判断炎症轻重,现代研究也证实:舌乳头充血情况反映微循环状态——舌头鲜红像草莓,是轻度炎症;紫红酒红带结节像杨梅,是中度损伤;舌头焦黑且有厚厚黄苔,往往伴随重症坏死。舌头的变化是炎症的"外在信号"。
病情评估:"3项指标"预警体系
国际胰腺病学专家推荐三个关键预警指标:腹痛超过24小时未缓解、呼吸持续超过25次/分钟、心率维持120次/分钟以上。满足两项就可能是重症,此时别自行用药,尽量蜷着腿(屈膝体位)减少腹压,赶紧就医做增强CT评估胰腺坏死程度。
治疗原则:多学科协同救治
重症患者需进ICU接受针对性治疗:比如输液补充血容量维持循环,用经鼻高流量氧疗提高血氧,必要时上呼吸机。最新研究显示,发病6小时内启动规范治疗,能让多器官衰竭风险降低47%。若胰腺坏死合并感染,需在影像引导下做穿刺引流。
预防策略:生活方式干预
预防重点是控制危险因素:用"彩虹饮食法"(每天吃5种颜色蔬果)增强抗氧化能力;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(如布洛芬这类止痛药)的人,要配合吃保护胃黏膜的药;定期做腹部超声时,关注胰腺回声是否均匀;有胰管异常的人,每半年查一次胰腺功能指标。
总的来说,急性胰腺炎虽来势汹汹,但早识别、早治疗能大大降低风险。平时调整生活方式、控制危险因素,就能帮我们远离这个"隐形杀手"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