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肠道免疫系统主要负责两件事:一是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,二是维持肠道内共生菌群的平衡。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这种平衡会被打破,免疫系统会错误攻击肠道内的正常菌群。目前认为,遗传易感性、肠道菌群失调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,可能引发过度免疫激活,导致结肠黏膜层出现持续性炎症,形成弥漫性浅表溃疡。
典型临床表现解析
当病情发作时,会出现以下特征性症状:
- 消化系统表现:每天有3次以上黏液脓血便,伴随左下腹隐痛,排便后腹痛会缓解;
- 全身性症状:持续低热、体重下降、乏力,症状类似慢性感染但查不到明确病原体;
- 肠外表现:约15%患者会出现关节炎、结节性红斑等免疫相关问题,提示炎症已累及全身;
- 特殊人群特征: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迟缓,需警惕营养吸收障碍的影响。
诊断评估的关键要素
确诊需结合多方面指标:
- 病程特征:腹泻持续超过6周,需先排除感染性因素;
- 内镜检查:结肠镜下可见肠道炎症呈连续性分布,黏膜血管纹理模糊、充血水肿明显;
- 组织学证据:病理活检会发现肠道隐窝结构异常,伴随中性粒细胞浸润;
- 鉴别诊断:需与感染性肠炎、肠易激综合征、克罗恩病区分,避免误诊。
分层治疗策略
现代治疗采用“阶梯式”管理,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方案:
- 轻度活动期:用能局部抗炎的一线药物控制症状;
- 中重度情况:用激素快速压制炎症,或用针对特定炎症介质的生物制剂干预;
- 手术指征:急性重症患者或出现癌变时,需评估全结肠切除术的必要性;
- 维持治疗:长期管理需平衡药效与副作用,定期监测疾病活动度。
长期管理的核心要素
患者需建立系统化管理方案:
- 饮食调整:急性期吃低渣饮食(如粥、软面条等少纤维食物),缓解后逐步恢复均衡营养,避免过度忌口;
- 心理调节:通过正念冥想、深呼吸等方式减压,降低复发风险;
- 定期监测:按时做肠镜,50岁以上患者需增加癌变筛查频率;
- 预防感染: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等,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。
疾病认知的常见误区
公众需纠正几个关键误解:
- 与克罗恩病的区别:本病仅累及结肠,炎症呈连续性;克罗恩病可影响全消化道,炎症呈“跳跃式”;
- 癌变风险不是必然:长期未控制的患者癌变风险会升高,但规范治疗能显著降低;
- 治疗需遵医嘱:约70%患者经规范治疗可长期缓解,但必须严格按医生要求用药,不能擅自减停。
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人情况制定,药物调整必须在消化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。研究证实,规范治疗能让复发风险降低4倍,而擅自停药会大大增加病情恶化的可能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