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支气管炎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,主要因支气管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引起。若连续两年、每年出现超过三个月的咳嗽、咳痰症状,且排除肺炎、哮喘等其他呼吸道疾病,即可确诊。长期吸烟、空气污染暴露、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主要诱因——这些刺激会破坏气道防御机制,导致黏液分泌异常增多,引发长期咳嗽咳痰。
抗生素别乱⽤,得看“细菌感染信号”
慢性支气管炎用抗生素并非“咳嗽就用”,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征。只有当验血发现白细胞计数超过10×10⁹/L,或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80%(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)时,才考虑使用抗生素。其实约70%的急性发作由病毒引起,此时用抗生素不仅无效,还会打乱肠道菌群平衡,让细菌产生耐药性——有数据显示,不合理用抗生素会使不良反应风险增加30%。
慢支和咽炎不一样,这几点要分清
慢性支气管炎与咽炎的表现有本质区别:慢支以“深层咳嗽”为主,咳黏脓性痰,早上症状更重,且有季节性(如秋冬易加重);咽炎则是咽部干痒、有异物感,多为“间歇性刺激性干咳”(咳一下就停)。做检查时,慢支拍胸片或CT会看到支气管壁增厚、肺纹理增多;咽炎做喉镜能发现咽部黏膜发红、肿胀。需注意,两种病可能同时存在,互相加重。
日常管理做好3件事,延缓肺功能下降
- 戒烟是关键 戒烟能直接减慢肺功能下降速度——研究发现,戒烟1年后,肺功能(FEV1)的年下降率可减少50%,呼吸道内的炎症因子也会明显减少。
- 练呼吸,改善通气 每天花15分钟练“腹式呼吸+缩唇呼气”:用鼻子吸气时肚子鼓起来,呼气时缩起嘴唇慢慢吐气(呼气时间是吸气的2-3倍,比如吸气2秒、呼气4-6秒),能有效提升肺的通气效率。
- 调整环境,减少刺激 家里保持湿度40%-60%、温度22-25℃(太干或太闷都会刺激气道);空气质量指数(AQI)超过150(如雾霾天)时,尽量少出门,出门戴N95口罩。
出现这些情况,赶紧去医院
若有以下表现,提示病情加重,需及时就医:白天咳嗽次数比平时多50%以上;痰量比平时多1倍;活动后气短(如爬两层楼就喘得厉害);发烧超过38℃。此时检查可能会发现C反应蛋白超过50mg/L(炎症加重),或血氧饱和度降到95%以下(缺氧)。医生会通过痰培养明确感染类型,再调整治疗方案。
吃对食物,帮气道“抗炎症”
推荐“彩虹饮食法”:橙色食物(胡萝卜、南瓜)含β-胡萝卜素,能增强呼吸道上皮细胞稳定性;白色食物(山药、百合)富含黏多糖,可调节免疫力;深绿色蔬菜(西兰花、羽衣甘蓝)含维生素E,有抗氧化作用。非糖尿病患者可喝少量蜂蜜水缓解咽喉刺激,但每天摄入量别超过20克(约1勺)。
动起来,提升肺功能
制定个体化运动计划:每周做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、骑自行车),每次30分钟。运动强度控制在“最大心率的60%-70%”(最大心率=220-年龄,比如40岁的人,最大心率是180,运动时心率保持在108-126之间)。另外,每天练10分钟呼吸肌锻炼(如膈肌起搏、阻力呼气训练),能让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15%——简单说就是能走得更远、更不喘。
总之,慢性支气管炎的管理是“长期战”,核心是减少气道刺激、保护肺功能。从戒烟、调整环境、练呼吸、合理饮食到适量运动,每一步都能帮你延缓病情进展。平时多留意症状变化,有异常及时就医,就能有效控制病情,提高生活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