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病毒感染带来的健康问题和科学防护是大家关注的重点,从常见症状识别到风险因素规避,再到日常防护方法,都需要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,才能更好保护自己和家人。
新冠感染后,鼻塞是典型的上呼吸道症状。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的《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报告》显示,65%-70%的确诊患者会出现鼻塞,主要是病毒引发鼻腔黏膜急性炎症。和普通病毒性鼻炎比,新冠引起的鼻塞有三个明显不同:一是症状演变快——初期是单侧鼻子偶尔堵,48小时内会变成双侧持续堵;二是伴随嗅觉下降——89%的患者会觉得对香水、咖啡等气味没以前敏感;三是分泌物变化——前3天是清水样鼻涕,第4-5天可能变成黏液状。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研究发现,它引起鼻塞的比例比原始毒株高21.6%,但持续时间平均缩短到5-7天。出现鼻塞时,可以用生理盐水冲鼻子(每天3-4次,温度37℃左右),家里湿度保持45%-60%、温度22-25℃会舒服些;如果3天没好转,或者伴有持续头痛、闻不到味道,要及时去医院。
吸烟(包括电子烟)会大大增加新冠重症风险。《柳叶刀-呼吸医学》2023年的全球多中心研究发现,每天吸10支以上烟的人,感染新冠后得重症的风险比不吸烟的人高52%。原因主要有三个:一是尼古丁会让呼吸道纤毛摆动速度慢68%,清除异物的能力只剩正常的32%;二是长期吸烟刺激会让杯状细胞增多,黏液分泌量是健康人的3.2倍;三是肺泡里的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的能力下降40%,局部IgA(一种保护呼吸道的抗体)分泌减少29%。电子烟也不安全,《自然-医学》2022年的研究发现,电子烟使用者的ACE2受体(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“大门”)表达比普通人高2.3倍,可能更容易感染。好在戒烟的好处很明显,戒烟6个月后,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能恢复到健康人的82%,尽早戒烟对保护呼吸道很重要。
科学防护要做好“三层屏障”。按照国家卫健委2023年的《常态化疫情防控技术指南》,第一层是物理屏障——医用外科口罩能挡住95%以上5微米的飞沫,每4小时换一次或湿了就换;去医院这类高风险地方,最好再戴个防护面屏;物体表面用有效氯500mg/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,擦完等30分钟再用清水冲干净残留。第二层是环境控制——通风要定时开窗加机械通风,保证每小时换6次以上新鲜空气;湿度控制在40%-60%,用冷雾加湿器就行,能让病毒存活率下降50%以上;用带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,能除掉99.97%的0.3微米颗粒,每天连续开4小时以上。第三层是个体免疫——营养要遵循“彩虹饮食”,每天吃至少5种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,多补维生素C、E和锌;睡眠要规律,尽量22点到6点之间睡7-9小时,深睡眠要占15%-25%;压力大的时候,每天做15分钟正念冥想(配合腹式呼吸),能让唾液里的IgA增加31%,提升呼吸道免疫力。
不同场景的应对方法要更精准。家庭隔离时,感染者要单独用带盖的马桶,餐具煮15分钟再用;去医院优先用互联网医院复诊,现场看病要全程戴KN95口罩,随身带含酒精的速干手消;分装冷冻食品要戴一次性PE手套,烹饪时中心温度要到75℃、保持15秒以上;收快递时,外包装先在通风处放24小时再拆,里面的东西用75%酒精擦一下再放。
还要提醒大家,有些民间防疫方法很危险。国家疾控中心明确说,蒸汽吸入可能灼伤呼吸道,用酒精擦全身会导致皮肤吸收中毒。如果有呼吸道症状,一定要找正规医院看,治疗方案得听医生的,别信“土方法”。
新冠防控不是靠侥幸,而是靠科学——识别典型症状、避开吸烟等风险因素、做好三层防护、精准应对不同场景,同时避开误区。只有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,才能更有效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