脓血便是消化道发出的重要“报警信号”,提示肠道可能出现了问题,常见原因主要有三类:炎症性肠病、感染性肠炎和肠道肿瘤。及时识别不同原因的特点,配合规范检查治疗,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。
炎症性肠病:自身免疫紊乱引发的肠道炎症
炎症性肠病中最常见的是溃疡性结肠炎,属于自身免疫出问题导致的疾病,和遗传因素、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有关。典型表现是持续有黏液脓血便,每天排便3-6次,左下腹一阵阵绞痛,总觉得“拉不干净”(里急后重),病情会反复——有时缓解、有时加重。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每年以7.2%的速度增长,20-40岁的青壮年更容易患病。做结肠镜能看到肠道黏膜连续发炎,取组织化验会发现“隐窝脓肿”这样的典型改变。
感染性肠炎:微生物“作乱”导致的腹泻
感染性肠炎由细菌或寄生虫引起,比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是志贺菌感染导致的,少量细菌(约1000个)就可能致病。典型症状是发烧(体温超过38℃)、腹痛腹泻、拉脓血便,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,肛门有灼热感。另一种是阿米巴痢疾,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引起,拉的便便像“果酱”,里面有红细胞和脓液,全身症状(如发烧、乏力)相对较轻。化验粪便时如果找到“吞噬红细胞的滋养体”,就能确诊。
肠道肿瘤:持续进展的“沉默威胁”
结直肠癌常表现为持续性脓血便,还会伴随大便习惯改变(比如腹泻和便秘交替)、大便变细、不明原因贫血(如脸色苍白、乏力)等症状。40岁以上人群如果持续2周以上排便异常,要警惕肿瘤的可能——肿瘤引起的出血是一直存在的,和炎症性肠病“时好时坏”的特点明显不同。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的关键:既能直接观察肿瘤形态,还能取组织活检明确诊断。
规范化诊疗:一步步找到病因
脓血便的诊断流程主要分三步:
- 实验室检查:查粪便常规(看有无白细胞、红细胞或寄生虫)、血常规(评估炎症程度)、C反应蛋白(反映全身炎症情况);
- 影像学检查:先做腹部超声初步看肠壁厚度,再用CT或MRI更清楚地观察肠壁浸润范围、周围淋巴结情况;
- 内镜检查:结肠镜是“金标准”,能动态观察肠道黏膜病变,结合活检病理明确病因。
根据2023版《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指南》,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脓血便的患者,要先排除肿瘤;年轻人则重点排查免疫相关性疾病。
科学应对:这些要点要记牢
- 及时就医:感染性疾病可能在72小时内加重,肿瘤延误治疗会导致病情恶化,出现脓血便一定要尽快就诊;
- 检查准备:检查前保持排便通畅,别吃止泻药;带好既往检查资料;空腹就诊;女性避开月经期;
- 症状管理:急性期吃流质食物(如米汤、藕粉),补充水分和电解质(如淡盐水),暂时避免乳制品;系统记录排便日记(包括次数、性状、有无腹痛等)。
要特别提醒的是,网络问诊无法替代线下系统检查。临床数据显示,38%的脓血便患者曾因自行服用抗生素延误病情——任何经验性治疗都可能掩盖真实病理改变,影响医生诊断。一旦出现脓血便,务必及时到医院做规范检查,找到原因再针对性治疗,才能避免更严重的后果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