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很常见的问题,主要和免疫系统过度活跃、鼻腔局部防御功能紊乱有关。现在研究发现,规律的有氧运动能通过多方面的生理调节,帮着改善鼻腔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平衡,但要清楚运动只是辅助手段,不能替代正规治疗。
运动为什么能帮到鼻子?
鼻黏膜上的纤毛负责清扫异物,和局部免疫屏障一起维持鼻腔健康。运动时心跳加快、输出的血液增多,能提高鼻甲黏膜的血流速度,帮着把局部的代谢废物排出去。研究显示,坚持12周中等强度运动,鼻腔黏液分泌会增加18%-22%,能让鼻黏膜保持湿润。但要注意,运动没法改变已经有的鼻腔结构问题(比如鼻息肉)或者过敏反应本身。
运动辅助鼻炎的三个好处
- 调整免疫系统:适度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抗炎物质(比如IL-10),调整免疫系统的平衡。临床观察发现,规律锻炼的人,过敏性鼻炎急性发作的频率能降低约25%。
- 暂时改善通气: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,会暂时收缩鼻黏膜的血管,减轻充血,让鼻子通气好一点。再配合呼吸训练,还能提高鼻子对刺激的耐受度。
- 缓解压力,减少过敏发作:运动能促进身体释放内啡肽(让人舒服的“快乐激素”),调节压力反应系统,减少应激时组胺的释放——组胺多了容易引发过敏症状,所以对过敏性鼻炎患者有间接的稳定作用。
怎么运动才适合?
- 选对环境:空气质量指数(AQI)超过100时,尽量在室内锻炼;花粉多的季节,优先选清晨运动(花粉浓度低);温度变化大的时候,可以用鼻腔保湿的东西(比如生理性海水喷雾)保护鼻黏膜。
- 控制强度:用最大心率的60%-70%(比如20岁人最大心率约200,那就是120-140次/分钟),或者感觉“有点累但还能说话”(自觉劳累量表RPE 12-14分)来控制强度,尽量让运动前后鼻子的通气阻力变化不要太大(比如不超过0.2Pa/cm³/s)。
- 练对呼吸:平时运动要练“用鼻子吸气、嘴巴呼气”的呼吸法,还可以用波纹管阻力训练器锻炼呼气肌肉,提升鼻腔过滤空气的能力。
特殊情况怎么处理?
如果鼻炎正在急性发作(比如鼻子特别堵、流很多鼻涕),别做高强度运动,可以选太极这类低冲击的活动。雾霾天可以选游泳这类室内运动,但要注意泳池水可能刺激鼻黏膜,事后记得洗鼻子。冬天运动建议用加热加湿的面罩,运动完立刻用生理盐水洗鼻子,减少冷空气和干燥对鼻子的刺激。
除了运动,还要注意这些
- 记症状-运动日记:写下每天鼻塞的程度(比如用1-10分打分)和运动强度,看看哪种运动对自己管用。
- 改善室内环境:家里用空气循环设备,保持空气清洁;运动后用生理盐水洗鼻子,把鼻腔里的灰尘、花粉冲出去。
- 结合抗阻训练:每周做3次抗阻训练(比如举哑铃、弹力带),增强全身免疫力,帮着鼻子更好地抵御外界刺激。
- 强化呼吸功能:每天用呼吸训练设备练15分钟,比如吹气球似的阻力训练,提升鼻腔的通气能力。
- 定期检查:定期做鼻内镜检查,看看鼻黏膜的情况,如果症状严重,一定要配合医生用药物治疗。
要明确的是,运动只是辅助治疗鼻炎的方法,不能代替正规医疗。如果出现持续闻不到味道、鼻子结构问题导致的鼻塞(比如鼻息肉),或者药物控制不好的情况,一定要及时去耳鼻喉科看医生。建议大家在制定运动计划前,先做个鼻腔功能评估,确保运动方案适合自己的情况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