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人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超过2小时,受压部位的毛细血管会血流变慢甚至淤滞。尤其是全瘫的老人,这种局部缺血的状态可能持续好几个小时,甚至更久。有研究发现,皮肤持续受压后,表皮的保护屏障功能会明显下降——就像给细菌等病菌打开了“方便之门”。此时表皮本来能分泌的天然抗菌肽变少了,角质层的防御能力也弱了,常见的致病菌就容易钻过皮肤防线。
人老了之后,免疫细胞的功能本来就会下降,长期卧床更是让免疫系统“雪上加霜”。研究显示,卧床老人的中性粒细胞(负责找细菌的免疫细胞)“找细菌”的能力、巨噬细胞(负责“吃”细菌的免疫细胞)“吃细菌”的效率都变低了。这样一来,本来能及时控制的局部感染,就可能扩散成全身的炎症反应。还要注意,老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太敏感,感染初期可能不怎么发烧,或者发烧的样子和年轻人不一样(比如低烧、不烧但精神特别差)。
现在护理研究发现,护理不到位的话,压疮感染的风险会更高。尤其是会阴部和臀部交界的地方,因为结构特殊,特别难护理。尿液分解会产生氨,破坏皮肤表面的酸性保护膜,让pH值变高,这种环境特别适合某些细菌大量繁殖。所以最好用专业的方法定期监测皮肤状态。
科学护理要点
- 体位管理:每2小时翻一次身,搭配专业的支撑垫(比如防压疮垫),能有效减少局部皮肤的压力;有些特殊设计的床垫还能调整支撑点,让压力分布更均匀。
- 营养支持: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(比如鸡蛋、牛奶、瘦肉),再补充一些必要的微量元素(比如锌、维生素C),有助于伤口愈合,但具体怎么补得让医生或营养师评估。
- 感染防控:用合适的敷料能减少伤口局部的细菌数量,配合专业消毒产品还能防止细菌形成“保护膜”(生物膜),但这些都得听医生或护士的建议用。
感染预警信号
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得赶紧注意:
- 伤口分泌物变颜色(比如黄脓色、绿褐色)或者有臭味;
- 伤口周围皮肤比旁边的皮肤明显热;
- 抽血查炎症指标(比如白细胞、C反应蛋白)异常;
- 体温老忽高忽低,持续不稳定。
多维度干预方案
最好建立综合的防控体系:
- 皮肤监测:用专业的评估表定期查,重点看皮肤有没有潮湿、有没有被摩擦;
- 微生物检测:定期取伤口分泌物做检查,必要时做更深入分析;
- 营养评估:通过检查白蛋白、体重等指标,及时调整营养方案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,不管用什么护理方法,都得先让医生或护士评估。如果老人持续发烧,除了压疮感染,还要查有没有别的感染(比如肺炎、尿路感染),得做影像学检查(比如胸片、B超)或者抽血化验明确原因。临床指南说,老人发烧最好让多学科医生一起看(比如内科、外科、营养科),别自己凭经验用药,免得耽误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