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老年人常遇到这样的情况——正捏着饺子皮,手指突然抽成一团张不开;晨练时想揉个肩膀,手掌却不由自主蜷缩成“鸡爪”。多数人第一反应是“缺钙了”“受凉了”,但这些看似普通的异常,可能是颈椎老化的信号。其实,很多压迫到颈椎神经的颈椎病患者,都会出现上肢肌肉抽筋的症状,这是颈椎在向你“报警”。
颈椎“闹脾气”的三个原因
颈椎为什么会让手指抽筋?其实是它在通过“异常信号”告诉你:我出问题了。
1. 颈椎间盘“缩水”了
随着年龄增长,颈椎骨之间的“软垫”(椎间盘)会慢慢失去水分——就像晒干的海绵一样变薄、变硬。这会让颈椎骨之间的空隙变小,如果“软垫”突出压到颈椎神经,就会影响到手的神经信号传递。比如脖子中间偏下的位置(C5/6节段)受压,很容易引发大拇指旁边的肌肉抽筋。
2. 颈部肌肉“绷太紧”
长期低头看手机、窝在沙发里追剧、伏案工作,脖子前面(胸锁乳突肌)和肩膀上(斜方肌)的肌肉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,慢慢就劳损了。这会形成一个“恶性循环”:肌肉绷得太紧→压到血管→脖子和手供血不足→代谢废物(比如乳酸)堆在肌肉里→肌肉更僵硬、更爱抽筋,所以手指抽筋会反复出现。
3. 供血血管“被卡了”
颈椎骨上长了小骨刺,或者关节稍微歪了一点,可能会压到给大脑和上肢供血的“椎动脉”。这样一来,椎动脉的血流变慢,上肢就会缺血——晚上睡觉脖子受凉、冬天吹冷风时,血管更易收缩,抽筋就更常见了。
出现这些情况,赶紧去医院
如果手指抽筋伴随以下症状,别拖着,赶紧去骨科或康复科检查:
- 抽筋越来越频繁(比如原来一个月一次,现在一周好几次);
- 抽筋时手指麻得像过电,或者摸东西没知觉、发木;
- 转头、抬头时,抽筋更厉害,甚至脖子疼得不敢动;
- 拿杯子、筷子握不住,容易掉,连拧瓶盖都费劲。
医生会通过颈椎CT、核磁等检查,明确是不是颈椎压到神经了。
这样做,帮颈椎“松绑”
1. 急性期:先止住抽筋
- 立刻停下手里的活,别猛转头或抬头,慢慢左右轻轻转一转脖子,让肌肉放松;
- 用热毛巾(或装温水的暖水袋)敷脖子,温度别太高(避免烫伤),敷15-20分钟,能促进血液循环;
- 用手指轻轻按揉脖子后面和肩膀的肌肉,力度像揉面团一样,别使劲掐或捶。
2. 长期:养出“健康颈椎”
- 调姿势:看手机时举到和眼睛平齐,用电脑时屏幕顶部对齐眼睛,别低头“勾脖子”;
- 练肌肉:每天做5-10分钟颈椎操——比如“米字操”(用下巴写“米”字)、慢慢抬头看天花板(保持5秒)、左右侧头贴肩膀(各5次);
- 避受凉:夏天别让空调直吹脖子,冬天围围巾,洗澡后及时擦干脖子。
3. 物理治疗:缓解不适
医生可能会推荐这些方法:
- 低能量激光治疗:减轻颈椎局部炎症;
- 电刺激疗法:用微弱电流促进血液循环,放松肌肉;
- 震动疗法:通过震动缓解肌肉痉挛(适合肌肉特别僵的人)。
4. 药物:听医生的
不要自己买药用!需要医生根据情况开:比如减轻神经炎症的药、放松肌肉的药、帮助神经修复的营养药。
5. 手术:万不得已才选
如果出现这些情况,可能需要手术:手或胳膊肌肉明显变瘦(比如手背肉凹进去);脖子或手疼得睡不着;手指没法伸直、走路不稳。
预防比治疗更重要
- 控制低头时间:看手机、电脑每30分钟,抬头看远处1-2分钟;
- 选对枕头:高度相当于自己一拳(侧躺时能托住脖子),别用太硬或太软的;
- 多做护颈运动:每天10分钟颈椎牵引(康复师指导下做)、每周2-3次游泳(仰泳最好);
- 吃点护颈食物:多吃三文鱼、亚麻籽、核桃(富含Omega-3,减轻炎症);
- 注意保暖:冬天围围巾,夏天避空调直吹。
其实,手指抽筋是颈椎给我们的“提醒”——它累了、受伤了。只要平时多注意“护颈”,出现异常及时就医,就能减少颈椎“闹脾气”的机会,让手指重新变“听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