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喉咙突然长了一堆小疱疹,还疼得厉害,很可能是感染肠道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。这种病最近几年夏秋季节特别高发,柯萨奇A组病毒的变异株比传统毒株传播得更快,已经成了儿童中最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。
肠道病毒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入人体:一是飞沫传播(比如咳嗽、打喷嚏时的飞沫飘进口鼻),二是接触污染表面(比如摸了带病毒的玩具、桌子,再摸自己的嘴或鼻子)。病毒进入后会专门攻击喉咙里的淋巴组织,繁殖时释放的物质会破坏黏膜屏障,于是喉咙里出现“靶心”样病变——灰白色疱疹周围绕着鲜红炎症区,单个疱疹24小时内就能从充血、破溃发展成溃疡,这也是孩子喉咙疼得厉害的原因。
疱疹性咽峡炎有三个典型核心表现,家长要记清楚:一是突发高热,体温常在39-40℃波动;二是吞咽困难,因为太疼,孩子会流口水、不肯吃饭;三是喉咙有特异性体征——悬雍垂(小舌头)和软腭部位会长2-4毫米的疱疹,破溃后变成灰白色溃疡。还有约15%的病例会出现病毒性脑炎前期症状,比如剧烈头痛、精神萎靡,这是神经系统异常的信号,得特别留意。
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一般7-10天,这期间科学的家庭护理能帮孩子减轻痛苦:要少量多次补充电解质水,防止脱水;可以试试冷冻水果条(比如冻香蕉、冻苹果),凉丝丝的能缓解喉咙疼;流质食物(粥、汤等)温度控制在20-25℃,避免酸性食物(橘子、醋等)刺激溃疡面;3岁以上孩子可用儿童专用含氯己定漱口水清洁口腔;家里保持湿度50-60%、温度22-24℃的环境,别太干太热;退烧要遵医嘱,严禁自行用抗生素——毕竟这是病毒感染,抗生素没用。
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:持续高烧超过72小时;尿量减少、眼窝凹陷(脱水表现);烦躁不安或反应迟钝(精神状态异常);呼吸急促、吞咽困难加重;四肢发凉、皮肤出现花纹(循环障碍)。这些都是危险信号,不能耽误。
预防要做好“三重防护”:第一,严格用七步洗手法,处理分泌物后彻底清洁双手;第二,玩具餐具用含氯消毒液浸泡,织物用品煮沸消毒;第三,患者单独用餐具,症状消失后继续隔离2周。研究显示,每周≥3次户外活动能让儿童感染风险降低28%,可能是自然环境刺激增强了黏膜免疫力。
还要注意,约30%的病例会伴随手足口病特征性皮疹——两者都是肠道病毒感染的不同表现。如果手足部位出现红斑水疱,要加强皮肤护理,避免抓挠引发继发感染。面对病毒变异的新挑战,及时识别病情变化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是康复的关键。
总的来说,疱疹性咽峡炎虽然常见,但只要早识别症状、做好家庭护理、警惕危险信号,大多数孩子能顺利康复。家长多观察、多留意,科学应对就能帮孩子挡住病毒的伤害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