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战是感冒初期很典型的症状,其实这背后藏着身体调节体温、对抗病原体的“小机制”——当皮肤感受到外界温度变化,信号会通过脊髓传到下丘脑(身体的“体温调节中枢”)。这时候虽然核心体温还没降,但免疫系统已经开始“备战”,会让骨骼肌节律性收缩产热,和发烧时的寒战其实是两回事。
寒战产生的生理学基础
我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像个“恒温器”,把正常体温定在36.5-37.5℃之间。当它检测到体表温度下降,会通过交感神经让骨骼肌不自主收缩——每分钟肌肉快速颤4-8次,靠这种方式产热。这种是生理反应,和病理性寒战不一样:后者往往伴随核心体温升高,是身体对抗感染的重要防御手段。
研究还发现,体温稍微升高一点能“激活”免疫细胞:37.5℃时淋巴细胞增殖最快,体温越高,巨噬细胞吞噬病菌的效率也越高。2023年《自然免疫学》的研究甚至从分子层面证实了“温度帮免疫升级”的现象。
感染诱发寒战的病理机制
病毒感染时,身体会启动复杂的免疫反应:比如鼻腔黏膜温度降到32℃左右,里面的纤毛摆动会慢3成,黏液分泌也少4成,相当于给病毒“打开了门”。免疫细胞认出病毒后,会释放白细胞介素-1β等细胞因子——这些物质一方面刺激体温中枢引发寒战,另一方面启动炎症反应清掉病原体。
不同年龄的人寒战反应也不一样: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弱,要比年轻人多冷0.8℃才会打寒战,而且产热能力降了1/4;小孩的体温调节中枢更敏感,容易出现“打寒战紧接着发高烧”的快速循环。
三阶段应对策略
即时处理(刚出现症状时):先赶紧物理保温,重点保住核心体温。建议用38-40℃的保温毯裹住身体,再用温水袋敷脖子两侧的大血管处(比如颈动脉附近)。别用酒精擦身体——刺激性强,会让血管收缩得更厉害,反而更冷。
症状进展期(2小时内):适当补点复合碳水化合物(比如全麦面包、燕麦)和电解质(比如淡盐水、运动饮料),保持能量平衡。研究显示,每公斤体重补0.1克锌(比如吃瘦肉、坚果),能让病程缩短12小时。要少吃糖,高糖会暂时抑制中性粒细胞“追病菌”的能力。
观察决策期(24小时后):监测体温变化趋势比单次测更重要。如果寒战持续超过3小时还没发烧,或者出现意识模糊、呼吸急促,得赶紧去医院。家里备个电子体温计,每天测4次(早、中、晚、睡前),记下来方便医生判断。
认知误区解析
很多人觉得“捂汗能退烧”,其实超危险——小孩的体温调节中枢没长好,穿太多捂得严实,体温可能一下子窜很高。正确做法是“分层穿衣”:躯干保暖,四肢适当露一点,促进循环调节。
关于退烧药:体温不超过38.5℃时,吃退烧药可能干扰免疫反应。最新研究说,适度发烧能让康复时间缩短1-2天,关键是把体温控制在38-39℃之间,配合物理降温(比如温水擦额头、腋下)。
还要会鉴别寒战:如果周期性打寒战,要警惕疟疾;伴随腰痛,得排除泌尿系统感染。持续寒战且体温异常,最好查个血常规和CRP(C反应蛋白)。
预防与日常管理
规律运动能增强免疫细胞活力——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比如快走、慢跑),呼吸道感染风险降25%。深海鱼(三文鱼、鳕鱼)里的Omega-3脂肪酸,能让免疫细胞的“膜”更灵活,更好认出病毒。
鼻腔护理要做好:自己配生理盐水(100毫升温水加0.9克盐)冲鼻子,能清掉60%的悬浮颗粒(灰尘、病毒)。室内湿度保持40%-60%,病毒不容易存活,用湿度计测着点就行。
要是出现寒战,记住“三暖两通”:头部、背部、足部重点保暖,保持呼吸道和排泄通畅(别憋着、别便秘)。症状加重或出现异常(昏迷、呼吸困难),赶紧去正规医院。
寒战其实是身体的“预警信号”,告诉我们它在对抗寒冷或感染。只要及时保温、合理补营养、监测体温,大多数情况能缓解。日常做好预防——规律运动、护好鼻腔、保持湿度,能减少感冒机会。但如果寒战持续久、伴随严重症状,千万别硬扛,赶紧找医生帮忙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