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人每天重复用手的动作越来越多,腕管综合征已经成了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常见毛病。它本质是正中神经在腕管这个“小通道”里被挤压,导致神经功能出问题,和解剖结构、职业习惯还有基础病都有关系。
一、为啥会得?哪些人容易中招?
腕管是腕骨和屈肌支持带围成的“骨纤维通道”,里面装着9条肌腱和1条正中神经。要是肌腱的滑膜变厚、腕骨错位,或者有占位性病变,神经就会被压到,导致传导障碍。从数据来看:40岁以上人群里,每10个人就有1个多会得这病,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中招;程序员、厨师、手工劳动者得这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;糖尿病患者神经修复能力差一半,妊娠期因为体液多,发病年龄会提前10年;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因为滑膜有炎症,得这病的概率比常人高2.8倍。
二、有啥典型表现?要和哪些病区分?
这病的表现很有特点:
- 麻刺痛:最常见的是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掌面发麻、刺痛,尤其晚上更厉害,约60%的人会在凌晨3-5点痛醒;
- 握力弱:握东西没劲儿,连拧瓶盖都费劲,严重的话大鱼际肌会萎缩,手看起来像“猿猴的手”(也就是“猿手”);
- 放射痛:35%的人会出现前臂放射性疼痛,得和颈椎病、心绞痛区分开;
- 特殊体征:敲腕部会引发放射痛(Tinel征阳性),弯手腕压迫一会儿会诱发症状(Phalen试验阳性)。
三、怎么治?分阶段来
轻症状或发病不到3个月:保守治疗
- 调整工作习惯:调整办公桌高度,让前臂和地面平行;用符合人体工学的键盘、鼠标;
- 物理缓解:冷热交替敷,用40℃左右的热毛巾和15℃左右的冷毛巾交替敷,每天3次;超声波治疗能轻微提升局部温度,帮助缓解炎症;
- 戴支具:晚上戴可调节的支具,让手腕保持10-15°的背伸姿势;
- 康复训练:每天做3组肌腱滑动训练——先握拳,再展开手指,接着手腕屈伸;还可以按揉阳溪穴、大陵穴;
- 营养补充:适当补充维生素B1、B6和Omega-3脂肪酸。
得做手术的情况 如果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超过一半,或者已经出现大鱼际肌萎缩,再或者保守治疗6个月没效果,就得考虑手术了。现在用内镜手术,只需要2厘米的小切口就能松开腕横韧带,术后当天就能动手指。
四、怎么防?分三级
- 一级预防(没病先防):每工作20分钟,做一下“手腕悬空操”——让手腕做360°旋转;冬天注意手部保暖,温度别低于28℃,因为冷的时候神经传导会慢25%;
- 二级预防(早发现早干预):可以建个“手腕健康档案”,记一下每天重复用手的时间;用带压力感应的智能手套监测腕管压力;
- 三级预防(已经有病防加重):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糖,空腹血糖保持在6-8mmol/L,餐后8-10mmol/L;长期戴手套工作的人,选掌心加厚的防护手套。
五、特殊人群要注意
妊娠期女性:症状大多在产后3个月会缓解,优先用支具保守治疗;糖尿病患者:糖化血红蛋白每高1%,得这病的风险就增加3倍多;类风湿患者:要同时治原发病,定期查滑膜厚度。
腕管综合征是能防能治的进展性疾病,早发现“三指麻木、晚上痛醒、握力下降”这三个典型症状特别重要。通过调整工作姿势、做康复训练,必要时找医生干预,能有效避免神经出现不可逆损伤。如果手不舒服持续超过2周,最好及时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明确诊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