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镜前的红色警报:牙龈出血暗藏玄机
每天早晚刷牙时,突然发现牙龈渗血——这个看似普通的小问题,可能藏着两重健康信号。医学上认为,牙龈出血要么是口腔本身的问题,要么是身体其他部位发出的警报,得学会科学应对。
全身性因素:血液系统发出的红色警报
如果牙龈出血的同时,皮肤还有淤斑、鼻子止不住流血,得小心血液系统的问题。有临床数据显示,约15%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,首发症状就是牙龈出血。像血友病(凝血因子缺乏)、白血病这类恶性血液病,都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。这类情况通常表现为自发性出血,或轻微刺激后出血不止,建议及时做血常规、凝血四项等检查。
有些药物比如抗凝药、抗血小板药,也会增加出血风险。如果正在吃这些药又出现牙龈出血,需找医生调整用药方案。研究发现,新型口服抗凝药比传统药物的牙龈出血发生率低37%,但仍要严密监测。
局部性因素:口腔健康亮起的红灯
80%以上的牙龈出血其实是口腔局部问题导致的。牙龈边缘持续堆积牙菌斑(一种细菌生物膜),会引发慢性炎症。等牙菌斑变成牙结石(硬邦邦的牙垢),粗糙表面会刺激牙龈增生,形成“假性牙周袋”。这时刷牙的机械摩擦,很容易弄破牙龈里的毛细血管。
临床观察到,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出血指数平均达65%,显著高于健康人群。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,牙龈对菌斑更敏感,更容易出血。糖尿病患者因微血管病变,牙周炎进展速度是普通人的2.3倍。
科学排查路径:三步锁定出血元凶
第一步看出血特点:记录出血频率、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。全身性疾病多是自发性出血,局部问题则是刺激后出血。
第二步做口腔检查:观察牙龈颜色、质地,查看牙结石分布。健康牙龈是粉红色的,若医生用探针轻碰就出血(探诊出血阳性),说明有炎症。
第三步查全身情况:血常规重点看血小板计数、凝血酶原时间(PT)等指标,必要时需做骨髓穿刺。
应对策略:双管齐下守护健康
如果是口腔局部问题,基础治疗包括:
- 定期洗牙:每6-12个月做专业洁治,清除牙龈上的牙结石和菌斑;
- 自我护理:用巴氏刷牙法,搭配牙线、冲牙器等工具清洁牙齿;
- 局部用药:可短期用氯己定含漱液,但要控制使用时间。
如果是全身性疾病,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针对性治疗。研究显示,规范治疗后血小板每提升10×10⁹/L,牙龈出血风险降低28%;凝血功能障碍者预防性补充凝血因子,可减少76%的出血事件。
日常护理的黄金法则
- 选对牙刷:用软毛牙刷,刷毛直径≤0.15mm,减少牙龈刺激;
- 控制力度:刷牙用200克压力(约3枚硬币重量),避免用力过猛;
- 补充维C: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,缺乏维C会让出血风险增加4.2倍;
- 戒烟限酒:吸烟者牙周炎患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.8倍,尽量远离烟酒。
何时需要紧急就医
出现以下情况要立即就诊:
- 出血超过30分钟,按压后仍止不住;
- 伴随大片皮肤淤斑、血尿或黑便;
- 有出血性疾病家族史,突然出现牙龈出血;
- 儿童反复不明原因出血。
临床指南强调,40岁以上首次出现牙龈出血的人,建议优先排除血液系统疾病。定期体检时,可把凝血功能检查纳入常规项目。只要养成科学的口腔护理习惯、定期监测全身健康,牙龈出血反而能成为我们管理健康的提醒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