膝关节里的滑膜组织负责不少重要工作,比如分泌滑液润滑关节、保护软骨等,术后要想恢复好,得顺着关节的生理特点来。术后第7天是康复的关键节点,但临床研究发现,约62%的患者在这时候容易犯活动度的错误——要么动得太少,要么动得不对。下面结合最新临床指南和康复实践,跟大家说说这时候该怎么判断能不能动、怎么动才对。
术后一周膝关节活动,先做这3个评估
1. 伤口有没有长好?看这几点
手术伤口愈合要经历三个阶段:炎症反应期(伤口红肿)、细胞增殖期(长肉芽)、组织重塑期(伤口变结实)。术后第7天,伤口应该进入结痂稳定期——创面干燥结痂,没有渗液。如果出现这些情况,说明可能感染了,得先别活动:伤口附近皮肤比好腿热超过2℃、红肿范围变大、有黄白色脓水。想测结痂稳不稳,可以用无菌棉签轻轻碰一下,结痂不容易掉就没问题。
2. 肿胀严不严重?量腿围就知道
用腿围测量法:在膝盖骨(髌骨)下缘10厘米的位置量腿围,和没做手术的好腿比。
- 腿围差<1厘米:可以做轻度活动;
- 差1-2厘米:得配合冷敷、抬高腿这类物理方法消肿;
- 差>2厘米:先集中精力消肿,别着急动。
平时可以穿15-20mmHg压力的梯度袜,帮助血液回流,减轻肿胀。
3. 疼得厉害吗?用评分判断
用VAS疼痛评分(0分不痛、10分最痛):
- 评分≤3分:身体的炎症反应能控制,可以适当活动;
- 评分≥4分:可能刺激身体释放更多炎症物质,增加滑膜再次增生的风险,得先止痛。
止痛可以用“阶梯法”:先做冷疗(每次15分钟,间隔2小时),要是还疼,得找医生开非甾体抗炎药,一定要按医嘱吃。
术后第7天,这样动最安全
方案1:用重力帮忙,被动活动
仰卧在床边,好腿弯曲撑着,做手术的腿自然垂在床外,利用重力做5-10°的小幅度屈伸——就像腿轻轻晃一晃。每天做3组,每组5分钟。做的时候别憋气(憋气会让血压波动),注意心率变化。
方案2:用毛巾牵拉,松软组织
仰卧,把做手术的腿的髋部弯成45°,用长毛巾绕在膝盖窝上面10厘米的位置,双手慢慢往上拉,直到膝盖弯到15°,保持15秒再放松,重复5次。拉的时候要慢(每秒约2厘米),别碰到膝盖窝后面的血管和神经。
方案3:用CPM机器,辅助活动
持续被动运动(CPM)机器是术后常用的辅助工具:初始角度设为0-20°,每次动2分钟,每天总共用2小时。研究发现,早期用这个机器能让关节活动度多恢复18-23%,但要注意每用1小时停10分钟,给皮肤做护理(比如抹润肤乳、看有没有压红)。
动的时候,出现这些情况马上停!
要是活动中碰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,得立刻终止训练,及时找医生:
- 关节里突然发出响声,同时疼痛加重(可能是半月板受伤);
- 脚背上的动脉跳动变弱,或者脚趾头变凉、变色(循环不好);
- 突然出现麻木、刺痛(约7.3%的患者会碰到,得排除神经损伤);
- 关节能弯能伸的范围比前一天少了10°以上。
临床数据显示,术后一周内要是关节活动度倒退,后期关节变僵硬(纤维化)的风险会增加3.2倍。建议每天用电子量角器测一下关节屈伸范围,记下来动态观察。
术后第8天,过渡到这些训练
过了第7天,从第8天开始,可以慢慢增加训练难度:
- 床边适应训练:坐着,小腿悬空像钟摆一样轻轻晃,每次5分钟,促进关节液循环;
- 重心控制训练:在平行杠(两边有扶手的器械)里,前后转移重心,每次保持10秒稳定;
- 步态基础训练:用助行器帮忙站着,慢慢往前倾5-8°,练习走路的基础姿势。
训练环境也要注意:温度保持22-25℃、湿度50-60%。温度太低(<20℃),肌肉会本能收缩,影响活动;温度太高(>28℃),可能加重关节积液和肿胀。
总的来说,膝关节术后第7天的康复核心是“评估先行、循序渐进、风险预警”。先通过伤口、肿胀、疼痛判断能不能动,再选适合的活动方法,动的时候盯着异常信号,等过了这一天再慢慢加量。跟着身体的节奏来,既能避免动太少导致关节僵硬,也能防止动太多加重损伤,为后面的恢复打好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