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醒来,右侧后脑勺像被大锤砸过一样疼?别不当回事,这可能是颈椎给你的“求救信号”。有研究显示,超过六成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变化,而早上枕骨附近(就是后脑勺靠近脖子的地方)疼,正是颈椎发出的早期预警之一。
颈椎出问题,这三个原因最常见
1. 枕头没选对,等于给颈椎“埋雷”
枕头太高会逼颈椎往前弯,增加椎间盘的压力;乳胶枕的回弹速度影响对颈椎的支撑力,0.5秒内弹回去的弹性最适合;睡姿里也有“压力秘密”——仰卧时颈椎承受的压力是“基础款”,侧卧时压力会明显变大。
2. 低头看手机,养出“数字颈”
现在人总低头看手机,每低头15度,颈椎的负担就会明显增加;长期低头会让斜方肌形成“习惯性痉挛”——肌肉总处于紧绷状态;颈部肌肉一直收缩,还会让椎动脉供血变少,影响头部的血液循环。
3. 年龄增长,颈椎“自然老化”
25岁后,椎间盘里的水分慢慢流失,高度一年比一年矮;所谓的“骨刺”其实是人体为了稳定颈椎长出来的“代偿性骨赘”,是身体的“自救反应”;但如果骨刺压迫到椎动脉,虽然血管会启动“侧支循环”(用其他血管帮忙供血),可这种代偿能力有限,压得太厉害就会出问题。
科学护颈,记住这三个关键
▶ 先把枕头“换对”
仰卧的人,选枕头高度等于自己拳头的高度(大概6-8厘米);侧卧的人,枕头高度要等于肩宽的一半加2厘米——简单说就是侧卧时,枕头要能把脖子垫平,不让颈椎歪着;材质可以选记忆棉加乳胶层的,上层软一点贴合脖子,下层硬一点固定形状。
▶ 办公室里的“微动作”,帮颈椎“解压”
每小时做一次“米字操”:用下巴写“米”字,每个方向停5秒,别太快;脖子酸的时候,用50℃左右的热毛巾敷15分钟,温度别超过60℃,不然会烫伤皮肤;坐在椅子上时,在腰椎(腰后面)垫个靠枕,保持脊柱的自然弯曲,别让腰空着。
▶ 睡前10分钟,给颈椎“做修复”
把毛巾卷成直径10厘米的圆柱,睡觉前放在脖子后面,帮颈椎保持“中立位”(不歪不扭的正常姿势);用弹力带辅助做颈部后伸动作——每周练3次,每次10组,别用太大力;洗澡时用40℃热水和25℃冷水交替冲脖子,促进血管收缩扩张,改善血液循环。
这些最新研究,你可以了解一下
最近几年的研究有不少新发现:用VR技术辅助颈椎康复训练,效果比传统方法更明显;低强度激光治疗能帮椎间盘细胞再生,延缓老化;还有穿戴式的颈椎监测设备,能提前预警肌肉痉挛——就是脖子要“发硬”之前,设备会提醒你赶紧活动。
出现这些情况,赶紧去医院
如果有下面这些信号,千万别拖着:疼痛超过72小时还没好,甚至越来越疼;肩膀或胳膊有放射性的疼或麻(像电流串着一样);伴随头晕、恶心、看东西模糊;晚上疼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。
颈椎问题从来不是“突然找上门”的,而是长期低头、枕头没选对、姿势不好等习惯慢慢累积的结果。晨起后脑勺疼不过是颈椎在“提醒”你:该关心它了。只要改掉坏毛病,用科学的方法护颈,就能慢慢缓解不适——毕竟,颈椎健康了,才能抬头挺胸过好日子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