严重颅脑损伤可能影响身体多个系统,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呼吸功能问题,甚至面临致命的呼吸衰竭风险。气管切开是应对这类问题的关键医疗措施,但它不是“想做就做”的,需要医生严格评估患者情况才能决定。
气管切开的三个主要理由
1. 呼吸中枢“失控”了
我们的自主呼吸由延髓里的呼吸中枢控制,它通过神经信号维持每分钟12-20次的稳定节奏。如果颅脑损伤伤到这个“控制中心”,可能导致呼吸“动力”减弱或呼吸肌肉配合失调,没法正常呼吸。这时建立人工气道(比如气管切开),能让呼吸机更高效工作,还能减少呼吸机带来的肺损伤风险。
2. 气道里的痰“清不出来”
昏迷患者的咳嗽反射会变弱,呼吸道里的痰可能每小时积100-150毫升。普通经口吸痰只能清理口腔、咽喉附近的痰,没法触及深部气道;而气管切开后有了直接通道,能有效清理深部痰液,降低肺不张(肺萎缩)的发生风险,明显提高气道清洁能力。
3. 为神经康复和撤机做准备
医生会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、脑电双频指数等工具,随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。当自主呼吸试验显示呼吸肌肉力量恢复到一定程度时,气管切开既能保证呼吸安全,又能为以后脱离呼吸机(撤机)创造条件,让呼吸支持和神经康复更好地配合。
医生做决策时要考虑什么?
医生会综合多个指标制定个性化方案,包括:脑部影像显示的脑干损伤程度、动脉血氧合指数变化趋势、调整呼吸机参数后的反应、体液平衡状态,以及超声评估的膈肌功能。
最新研究显示,伤后7-10天实施早期气管切开,可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,但必须严格符合适应症,避免过度干预。决策过程需要神经科、呼吸科、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讨论。
家属和医生沟通要重点问什么?
家属和医生交流时,可重点关注三个方面:
- 手术时机:了解患者当前是否处于脑水肿阶段,有没有手术禁忌证(比如凝血功能异常);
- 风险分析:掌握患者凝血功能状态,评估手术出血的风险等级;
- 康复预期:询问神经功能预后评分,明确撤机训练的时间窗(什么时候能开始练脱离呼吸机)。
建议家属做好病情记录,完整收集每日医疗通报信息(比如呼吸状态、神经功能变化)。要强调的是,现代医学决策始终基于“风险获益比”的动态评估,不是简单的“做不做”判断,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方案。
总的来说,颅脑损伤后的呼吸支持和气管切开决策,需要医生综合患者神经功能、呼吸状态、身体情况等多方面评估,家属也要和医生充分沟通,了解时机、风险和康复预期,共同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