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总觉得头晕晕的,太阳穴一跳一跳地疼,后脖子发紧像被勒着,白天还总犯困,这些情况可能和血压忽高忽低有关。这些看似分开的身体信号,其实是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在“互动”时出了问题。
血压波动为什么会引发这些症状
人的血压本来就会有正常波动,一般收缩压在130-140mmHg、舒张压80-90mmHg之间。要是负责调节血管的神经中枢出了问题,血压可能一下子超过140/90mmHg。血压突然升高会让脑血管承受额外压力,血管壁的张力变化会刺激脑子里的痛觉神经,所以会觉得太阳穴一跳一跳疼。现在医生越来越关注血压波动的幅度——有数据显示,收缩压上下波动超过20mmHg的人,更容易出现平衡感差的问题。血压忽高忽低会打乱耳朵里负责平衡的器官(前庭)和眼睛的协调,让人分不清方向或者觉得眼前的东西在转。
长期血压异常会伤血管
长期血压不正常会让血管壁变厚、弹性变差,就像水管内壁结了水垢,影响血液流动。研究发现,60%以上的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会下降,这种老化会让大脑自己调节血流的能力变弱。要是负责给大脑后部供血的椎-基底动脉变硬了,血流速度会慢30%以上。大脑后部对血流变化很敏感,要是供血不足超过2分钟,可能会出现看东西不对劲儿、后脖子肌肉发紧等信号,这时候得去查血管功能。
吃降压药要注意什么
降压药能控制血压,但可能有副作用——有的会影响心率,有的会让人站起来时头晕(体位性低血压)。据观察,18%左右的患者刚开始吃药时会头晕,这和每个人代谢药物的能力不同有关。调整治疗方案要结合24小时血压监测和器官受损情况,一定要听医生的,别自己加药减药。如果副作用很明显,得赶紧找医生换方案。
怎么正确测血压
测血压要规范:找安静的地方,坐着测,胳膊要和心脏齐平,测之前先坐5分钟不动。最好每天固定时间测(比如早上起床后、晚上睡前),连续记几天看看变化。电子血压计可能有误差,要定期和医院的水银血压计对比校准。还要注意“白大衣高血压”——四分之一的人一到医院测血压就高,在家测就正常。建议连续7天测动态血压,画出一天的血压变化曲线,结果更准。
血压要怎么综合管理
饮食要遵循“三低三高”:少吃盐(每天不超过5克,大概一小勺)、少碰饱和脂肪(比如动物内脏、油炸食品)、少放精制糖(比如奶茶、蛋糕里的糖);多吃含钾的(香蕉、绿叶菜)、含镁的(坚果、全谷物)和膳食纤维多的食物(比如红薯、燕麦)。运动方面,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,比如游泳、打太极、快走,能让血管内壁更健康。睡眠和血压关系很大——深度睡眠时血压会自然下降10%-20%。要保证每天7-8小时规律睡眠,睡前别玩手机、平板,不然会影响睡眠质量。压力大的时候可以试试正念冥想,研究显示每天15分钟能让血压波动变小。
如果不舒服一直没好,要记住“三不”:别自己改药、别乱吃保健品、别拖着不去医院。最好做个脑血流图、颈动脉超声之类的检查,弄清楚原因。血压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,得长期监测,把调整生活方式(比如吃饭淡点、多运动、睡好觉)和听医生的治疗结合起来,才能真正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