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“黄金手段”,能通过高清镜头实时看清食管、胃、肠的黏膜情况。它的优势很明显——不仅能直接观察黏膜形态,还能当场取组织做病理检查,对早期癌症、息肉这类病变的检出率,比CT等影像检查高很多。
检查前准备规范
- 用药史要如实说
检查前一定要把正在用的抗凝药(比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)如实告诉医生,医生会根据你血栓的风险判断要不要停药。一般低风险患者可以继续用基础药,高风险的得先找心血管科医生会诊调整方案。 - 空腹要求要记牢
检查前需禁食6小时、禁水2小时。糖尿病患者可以按医生要求,在检查前4小时喝一点清水吃药。空腹能让胃充分展开,更容易发现病变。 - 心理调节有方法
做无痛内镜前可以练习腹式呼吸,调整呼吸频率能减轻喉咙的刺激感。如果术前太焦虑,可在医生指导下用点短效镇静药。
胃息肉治疗策略
- 先分型,再判断
胃息肉按形态分成两种:广基息肉(直径小于1厘米)和带蒂息肉(直径1厘米及以上)。医生会用NBI放大内镜仔细观察息肉的细微结构和血管分布,判断它的病理类型。 - 风险评估定方案
医生会综合你的凝血功能(比如INR值)、基础病(像肝硬化、血液病)以及息肉的大小、数量、位置,来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。如果有5个及以上的息肉,或者有家族性腺瘤病,建议分几次治疗。 - 微创治疗选对方法
- 高频电切术:适合带蒂息肉,用圈套器通过热效应把息肉切除;
- 氩离子凝固术:用来处理平坦的小息肉,热能只作用到黏膜2-3毫米深,不会伤得太深;
-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(EMR):针对直径超过2厘米的病灶,分片切除保证切干净。
术后护理核心措施
-
饮食过渡要循序渐进
术后6小时可以少量喝温水(一次约30毫升),没有不舒服的话慢慢过渡:24小时内吃流质(比如米汤、藕粉、蛋白粉冲的水);48小时后吃半流质(小米粥、蒸蛋羹、土豆泥);72小时后吃软食(面条、菜泥、纤维少的水果)。2周内别吃超过60℃的热东西,也别喝含酒精、咖啡因的饮料。 - 活动要“慢”字当头
术后3天内不要做这些:提超过5公斤的重物;做让心率超过100次/分的剧烈运动;需要屏气用力的活动(比如举重、快速爬楼梯)。可以慢走(每分钟不到60步)、做关节拉伸这类低强度运动。 - 并发症要会“察”
术后24小时内如果出现这些情况,一定要立刻找医生:呕血、吐咖啡样的东西,拉黑便同时头晕心慌,上腹部持续剧痛。有些反应是正常的,不用太担心:喉咙有点不舒服(3天内会好)、轻度腹胀(放屁后就缓解了)、短暂低烧(不超过38℃)。 - 随访复查别偷懒
复查时间按病理结果定:炎性息肉1-2年查一次胃镜;腺瘤性息肉(低级别瘤变)6-12个月查;高级别瘤变3-6个月查,连续查2年。所有患者都要查幽门螺杆菌,阳性的根除后再复查。
常见认知误区辨析
- 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
很多人以为所有息肉都会癌变,其实只有腺瘤性息肉有恶变风险(约10%-15%),炎性息肉大多和慢性炎症有关,切了之后复发率不到5%。 - 术后不用过度禁食
有人术后怕出血就一直不吃东西,反而会延迟黏膜修复。研究发现,术后6小时就开始吃流质的人,黏膜愈合时间比禁食24小时的人短2.3天(结果有统计学意义)。 - 药不能擅自停
有人觉得术后没不适就擅自停质子泵抑制剂(PPI),这会增加迟发性出血的风险。临床数据显示,规范用PPI能把出血率从8.7%降到2.1%。
长期管理建议
- 根除幽门螺杆菌:用四联疗法(PPI+铋剂+两种抗生素)根除,之后每年的复发率能下降60%-70%;
- 调整饮食结构:少吃腌制食品(每天亚硝酸盐摄入不超过3毫克),多吃膳食纤维(每天超过25克);
- 定期监测特殊情况:如果有胃体萎缩或肠化生,建议每3年查一次胃蛋白酶原。
内镜检查和胃息肉的规范化管理是守护消化道健康的关键。从检查前的充分准备,到术后的科学护理,再到长期的生活方式调整,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。避开认知误区,遵循医生指导,定期复查,才能有效预防复发和癌变,保持消化道的健康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