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上腹部总传来持续的胀气感、隐隐作痛,或者咕噜咕噜的响声时,可能是胃在给你发“健康警报”。现在很多人压力大、吃饭不规律,胃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,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胃炎的检出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。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胃炎是怎么发生的,怎么识别它的信号,还有怎么科学防治。
胃“动不起来”的原因
健康的胃像个“小马达”,每分钟会规律蠕动3-4次,把食物磨碎后往小肠送。可一旦胃黏膜发炎,释放的炎性物质会打乱神经信号,让胃的“动力”下降——尤其是胃窦(胃的下端部分),蠕动频率会减少近40%,吃进去的食物没法及时排出去,滞留在胃里。很多患者吃完饭后2小时,上腹部还胀得慌,躺着的时候甚至能感觉到胃里有东西“压着”。
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杆菌,问题会更严重:它分泌的尿素酶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,让胃排空的时间比健康人长很多。这种细菌长期存在,会引发慢性炎症,彻底打乱胃的“动力调节系统”。
消化出问题的连锁反应
胃里的腺细胞每天会分泌约1.5升胃液,里面的盐酸和消化酶配合得刚好——盐酸帮着分解蛋白质,消化酶把食物“拆”成小分子。可如果炎症波及胃底的腺体,盐酸分泌会减少30%-50%,蛋白质的初步消化就会出问题;胃蛋白酶原没法正常激活,消化效率下降,所以慢性胃炎患者大多吃不了太多高蛋白食物(比如肉、蛋),吃了容易胀、不舒服。
还有一种自身免疫性胃炎更特殊:它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,时间长了可能出现手脚发麻、记忆力下降之类的神经系统症状,得找医生专门评估和干预。
怎么识别胃炎的信号?
胃壁水肿会让胃的有效空间缩小20%-30%,医生按压上腹部时会有点轻压痛。不过能摸到明显肿块的情况很少见,大多是特殊类型的胃炎才会有。如果肚子一边大一边小(不对称膨隆),得先去查是不是其他器官出了问题(比如肿瘤)。
炎症还会引发全身症状:比如身体释放的细胞因子会让肌肉酸痛;有些患者吃完饭后腰会酸胀,这得和腰间盘突出、腰肌劳损之类的骨科问题区分开。要是不舒服持续好几天,别硬扛,赶紧去医院查。
科学防治:从日常做起
防治胃炎可以试试“三级防护”:
第一级是“三温饮食”——吃的东西温度接近体温(别太烫也别太凉),吃饭速度慢点儿(每口嚼20次以上),烹饪方式选蒸、煮、炖这种温和的(别吃炸、烤的);
第二级是调节压力——每天花10分钟做腹式呼吸(吸气时肚子鼓起来,呼气时收回去),能放松胃的神经;
第三级是定期查胃——40岁以上的人每3年做一次胃功能筛查。
饮食上,多吃点深海鱼(比如三文鱼、鳕鱼),里面的Omega-3脂肪酸能帮胃黏膜修复;还要吃点含锌的食物(比如牡蛎、瘦肉),促进黏膜恢复。千万别自己乱吃抑酸药,不然会打乱胃里的正常保护机制。
最后提醒:别忽视“持续不适”
要是上腹部不舒服超过2周还没好,一定要及时去医院。医生可能会让你做碳13呼气试验(查幽门螺杆菌),或者抽血查胃功能。早发现早治疗,才能把炎症控制住,别等小问题变成大麻烦。
其实胃炎离我们不远,但只要做好日常防护、及时关注身体信号,就能把它“挡在门外”。好好照顾你的胃,它才会好好照顾你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