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齿硬组织的损坏,往往是从吃太多糖开始的。如果口腔没清洁干净,食物残渣会和口腔里的变形链球菌形成一层生物膜,糖就成了这些细菌的“食物”,它们代谢后产生的酸性物质,会一直腐蚀牙釉质(牙齿最外层的坚硬组织)。刚开始可能只是吃冷热东西时有点敏感,等病变深入到牙本质深层(牙釉质里面的结构),就会出现持续的咬合痛。研究发现,经常喝含糖饮料的人,得龋齿(蛀牙)的风险会明显升高。
牙髓炎的“午夜凶铃”
要是蛀牙没及时治,可能会引发牙髓感染。当细菌突破牙本质的保护,牙髓腔里的神经末梢就会触发剧烈疼痛。典型表现是晚上突然疼得厉害,患者常说像“有节奏的跳着疼”,甚至还会放射性地牵连到半边脸或头部。研究显示,急性牙髓炎发作时,对疼痛的敏感度会明显增强。
根尖周炎的“地基危机”
牙髓炎没控制住,可能会连累根尖周围的组织,导致牙齿咬东西时有“浮起来”的感觉。炎症还可能破坏根尖区的骨头,拍X线片能看到黑乎乎的透射影。要注意的是,慢性根尖周炎可能长期没什么明显症状,但有发展成颌骨囊肿的风险。
牙周炎的“沉默杀手”
牙菌斑(细菌团块)和牙结石一直刺激牙龈,刚开始会刷牙出血,慢慢变成牙龈萎缩、牙根露出来。等出现牙齿松动、咬东西没力气的时候,往往已经到中晚期了。流行病学数据显示,35岁以上的人,得牙周炎的概率比较高,而且它和全身健康也有一定关系。
牙齿外伤的“意外伤害”
外力撞牙可能导致牙齿折断或者牙髓坏死。就算刚开始没什么症状,也可能后来出现问题。如果撞后牙齿颜色变了(比如变暗),一定要及时做牙髓活力检测,看看牙髓有没有坏死。
科学应对策略
如果出现持续牙痛,建议及时做这些检查:
- 临床检查:观察牙齿表面有没有龋洞、裂纹,或者牙龈有没有红肿等异常;
- 温度测试:用冷或热的东西测试牙髓对刺激的反应;
- 叩诊检查:医生用工具轻轻敲牙齿,判断根尖周组织有没有受累;
- 影像学检查:通过X线片发现隐蔽的病变(比如牙根里的炎症或骨头破坏)。
治疗方案要根据病情制定:
- 浅表性龋齿:用充填术(补牙)结合氟化物防护;
- 牙髓感染:需要做根管治疗清除病变组织;
- 牙周病变:实施系统性牙周基础治疗(比如洗牙、刮治);
- 急性根尖周炎:及时开髓引流、减轻压力缓解疼痛。
预防核心措施
- 口腔护理:用正确的刷牙方法(比如巴氏刷牙法),定期更换牙刷(一般3个月换一次);
- 饮食管理:控制糖分摄入的频率,少喝含糖饮料、少吃甜蛋糕,多吃护齿食物(比如粗纤维蔬菜、含钙牛奶);
- 防护措施:运动时(比如打球)戴护齿套,晚上磨牙的人用磨牙垫;
- 定期检查: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专业洁治(洗牙)和口腔健康评估。
牙齿是消化系统的“第一站”,它的健康直接影响生活质量——比如咬不动苹果、说话漏风,都会让人难受。要是出现持续的牙痛(比如下颚疼),一定要及时去看牙医明确诊断。疼痛是身体发出的“警告信号”,别自己忍,只有专业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口腔问题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