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力衰竭患者常面临睡眠问题,这些问题和心脏功能下降、神经调节紊乱、睡眠结构改变密切相关。如果能识别下面六个信号,再针对性调整,睡眠质量能改善不少。
一、夜间反复醒:不是单纯“睡不踏实”
据统计,大概78%的心衰患者每晚要醒3次以上。睡不踏实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平躺着时,流回心脏的血液变多,导致肺部淤血加重,会胸闷、咳嗽,不得不醒;二是如果体内缺氧,会刺激身体的“警报系统”,让大脑强行清醒。如果醒得频繁还伴有腿肿加重,可能是身体里存了太多水,要及时找医生调整利尿剂。
二、“躺很久却没睡好”:睡眠结构乱了
通过睡眠监测发现,心衰患者的深度睡眠(非快速眼动的深睡期)比正常人少40%,慢波睡眠(能修复身体的深度睡眠)少了快6成,连带着生长激素分泌减少,身体修复变慢;睡眠效率(实际睡着时间占卧床时间的比例)普遍不到70%(正常人要超过85%)。这种“躺很久却没真睡着”的情况,就算卧床时间平均有9.2小时,有效睡眠时间也不到6小时。建议做个睡眠呼吸监测,明确睡眠质量到底怎么样。
三、入睡难:不是“单纯不想睡”
62%的心衰患者被“躺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”困扰,原因有三个:一是神经调节乱了,心脏跳动的规律性变差,导致躺很久都睡不着;二是有些药物比如β受体阻滞剂,可能影响褪黑素(帮着睡觉的激素)的分泌节奏;三是心理问题,47%的患者有焦虑,需进行认知行为干预。可以试试“睡眠准备程序”:睡前用温水泡脚、慢慢放松肌肉(比如从脚开始往上收紧再松开),再把卧室弄暗、弄安静。
四、白天老犯困:越睡越累的恶性循环
83%的患者白天特别困,老想睡觉,这是因为晚上睡眠周期乱了,没睡好,白天困意堆起来;但白天睡超过30分钟,晚上又更难睡着,形成恶性循环;睡和醒的节奏乱了,连带着白天黑夜的生物钟也乱了。建议用“碎片化清醒法”:每2小时起来做5分钟简单的力量训练(比如举举矿泉水瓶),再多晒晒太阳,帮着调整生物钟。
五、睡觉打呼噜暂停:小心“夜间窒息”
如果心衰患者同时肥胖,68%会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(睡觉的时候鼻子或喉咙堵了,呼吸暂停)。这种“夜间窒息”危害不小:血氧饱和度反复降到90%以下,心肌更缺氧;胸腔内的压力忽高忽低,让心脏负担更重;缺氧还会促进炎症因子释放,加重心脏损伤。如果体重指数(BMI)超过30(比如身高1.7米,体重超过86公斤),最好做个全面的睡眠评估,必要时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。
六、老年患者:睡眠有“三多两少”
老年心衰患者的睡眠问题更特殊,是“三多两少”:“三多”是醒的次数多(平均每晚超5次)、浅睡时间多(轻睡眠占一半以上)、起夜尿多(每晚超2次);“两少”是深度睡眠少(不到1小时)、睡眠效率低(不到65%)。可以试试“温度调控法”:睡前1小时把卧室温度调到22℃左右,用分区控温的睡衣(比如上半身暖、下半身稍凉),能让睡眠更连续。
综合调整:这四点要做好
- 睡姿优化:用45度半卧位(比如靠两个枕头躺着),减少晚上呼吸困难;
- 重建节律:每天固定时间起床,出门晒晒太阳,调节褪黑素分泌;
- 自我监测:用血氧仪记录夜间血氧波动,记好睡眠日志(比如睡多久、醒多少次、有没有胸闷);
- 专业帮助:如果自己调整1-2周没效果,赶紧找睡眠医学团队帮忙。
心衰患者的睡眠问题不是小事,它能反映病情变化。把睡眠调好,不仅能缓解白天的疲劳,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。建议大家记个睡眠日志,定期做睡眠质量评估,早调整早受益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