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跳加速是生活中常见的身体反应,背后和自主神经调节、内分泌代谢以及心脏本身的电活动等多个因素有关。学会区分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还是疾病信号,对预防心血管问题很重要。
心跳加速的两种情况:生理vs病理
生理性的心跳加快是身体应对外界变化的正常调节,比如运动、情绪波动或者突然改变体位的时候。这时候身体的交感神经会兴奋,释放肾上腺素,让心脏收缩更有力、跳动更快,保证身体各部位的氧气供应。这种情况一般有明确原因,发作时间短,休息后就能缓解,不用特意治疗。
病理性的心跳加速则是因为心脏本身结构有问题,或者身体其他系统的疾病引起的,主要包括三类:1. 心脏本身的问题:比如心脏瓣膜关闭不全、心肌病,或者天生的心脏电传导异常;2. 身体代谢异常:比如甲亢、低钾血症、嗜铬细胞瘤;3. 心脏电活动异常:比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、房颤等。这种情况常常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,可能导致晕倒、心衰等严重问题。
药物和某些物质也会影响心跳
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跳节奏,比如β受体激动剂类药物,会直接刺激心脏的β1受体;三环类抗抑郁药会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;茶碱类药物会对抗腺苷受体的作用。还要注意,含有麻黄、附子的中药也可能导致心跳异常。用这些药的时候要定期做心电图检查。
怎么判断要不要去医院?看这5点
可以用五个维度来判断要不要去医院:1. 发作频率:一个月发作超过5次要注意;2. 持续时间:单次发作超过15分钟建议去检查;3. 伴随症状:如果出现头晕、胸痛、呼吸困难,要马上就医;4. 发作原因:没有明显原因(比如没运动、没生气)的静息状态下发作,风险更高;5. 家族史:如果家族里有猝死的情况,要提前做基因筛查。
自我监测做好这三层,看病更高效
建立三层监测体系能提升诊疗效率: 基础层:每天记录发作的时间、持续多久,以及当时在做什么,用手指摸脉搏数每分钟跳多少次(bpm)。 技术层:用智能穿戴设备(比如手表)测连续的心率,要注意设备时间和症状记录对应上。 专业层:去医院的时候要带这些资料:过去3个月的发作频率统计、近期的动态心电图报告(如果有的话)、最近用过的药(包括中成药和保健品)、正在治疗的其他疾病的方案。
日常怎么保护心脏?
针对久坐办公的人,建议:1. 每工作1小时做5分钟深呼吸:吸气4秒、屏息4秒、呼气6秒;2. 每周做3次有氧运动,比如快走、游泳,运动时最大心率保持在60%-70%(比如20岁的人最大心率大概200,那就是120-140次/分钟);3. 记录每天喝的咖啡、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,每天不超过400mg(大概一杯星巴克大杯美式的量);4. 睡觉的时候注意有没有打呼噜、呼吸暂停的情况,可以测一下AHI值(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)。
专业防护方面,40岁以上的人每一年半要做这些检查:12导联心电图、甲状腺功能全套、电解质检查、心脏彩超(看左心室的射血分数)。
总之,心跳加速不一定是大问题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。学会区分生理和病理情况,做好自我监测,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,定期做检查,才能更好地保护心脏健康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