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心脏的泵血能力下降时,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——左心系统压力异常升高会导致肺部血液无法顺利回流,也就是“肺循环淤血”。这时肺里的毛细血管压力会持续升高(超过30mmHg时),血浆中的液体就会渗到肺的间质和肺泡里。当肺的含水量达到正常的3-4倍,肺的弹性会明显变差,患者会感觉胸闷、喘气费劲,最典型的表现是“端坐呼吸”(躺着喘得更厉害,得坐起来才舒服)和“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”(晚上睡着后突然憋醒,坐起来才能缓解)。
心脏泵血不好还会打乱身体的神经和体液调节。肾脏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注,会激活“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”,让肾小管重吸收更多钠和水(比正常多30%-50%)。这种本来想“代偿”的机制反而变成恶性循环:静脉里的平均压力升高到12-15mmHg时,组织间隙的液体生成会增加2-3倍,表现为从下肢开始的凹陷性水肿(按一下皮肤会留凹坑),慢慢蔓延到全身。而这些多余的体液又会加重肺淤血,形成“心肾互相影响”的坏循环。
自主神经系统的代偿激活也有两面性。交感神经兴奋会让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2-3倍,短期内能维持血压,但长期过度激活会让心脏上的β受体减少40%-60%,心肌耗氧量也会增加20%-30%。这种失衡会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(心跳的波动幅度变小,比如平均RR间期的波动比正常少50%以上),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。
心衰的症状有明显特征:85%的患者会出现“体位相关性呼吸困难”(躺着喘得更重,坐起缓解);每周体重增长超过2kg,提示体液潴留的敏感度达78%;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的特异性高达92%。但要注意,约30%的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,比如运动耐量下降(6分钟步行距离不到300米)、晚上咳嗽或者没胃口。
遇到急诊情况时,要关注危急信号:急性肺水肿占心衰急诊的25%-30%,表现为端坐呼吸伴咳粉红色泡沫痰;心源性休克发生时,收缩压通常低于90mmHg,还有约15%的患者会出现意识改变(比如迷糊、嗜睡)。常规检查中,心脏超声测“左室射血分数”(LVEF)低于40%时,诊断心衰的特异性达88%;BNP超过400pg/ml或NT-proBNP超过1500pg/ml时,提示心衰的准确性高达90%。
长期管理需要阶梯式干预:
- 饮食管理:每天钠摄入量控制在5g以下,还要注意“隐性钠”——比如加工食品(腌制品、零食、罐头等)每100g含钠超过1.5g,这些要尽量少吃。
- 体液监测:轻度心衰患者每天饮水量不超过2L,中重度患者控制在1.5L以内;晨起空腹称体重,若波动超过2kg(比如一天涨了2kg以上),要及时找医生调整利尿方案。
- 运动康复:在医生指导下做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比如每天骑自行车40分钟),能让峰值摄氧量提高15%-20%,改善运动耐量。
- 药物治疗:标准化方案包含RAAS抑制剂(如ACEI、ARB或ARNI)、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,其中新型ARNI类药物能降低20%的心血管死亡风险。
所有治疗都必须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。研究显示,规范用药能让心衰住院率降低30%-40%,但擅自停药会让病情恶化风险增加5倍。患者应建立症状日记,记录每日体重、尿量和呼吸困难程度,这些都是医生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