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关于主食要不要吃、吃多少的争议一直没断过,最新研究显示,极端少吃碳水的饮食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。2023年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》发表的大型队列研究发现,长期碳水摄入低于总热量30%的人,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饮食均衡者明显更高。这一发现让大家更关注碳水代谢和健康的关系。
能量代谢失衡的连锁反应
如果每天主食吃不够150克,身体的能量代谢模式会发生明显变化。肝脏会启动脂肪分解机制产生酮体,这个过程会伴随“坏胆固醇”(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,LDL-C)合成增加。酮体太多可能让血液变稠,同时氧化应激反应变多,会伤害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。这种代谢压力持续存在,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。
血糖波动对血管的影响
主食吃不够还容易让血糖忽高忽低。用连续血糖监测仪测出来,吃低碳饮食的人,血糖波动范围比正常吃主食的人扩大2.8倍。这种大幅度波动会损伤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功能,诱发慢性炎症。研究发现,血糖老波动的人,体内IL-6、TNF-α这类炎症因子的水平会明显升高,可能加速血管老化。
膳食结构优化的科学依据
根据权威膳食指南,成年人每天要做到这几点:
- 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热量的50%-65%;
- 全谷物(比如糙米、燕麦这类未精磨的粮食)占主食总量的30%以上;
- 精制谷物(比如白米、白面)和杂粮换着吃,保证营养多样;
- 每天吃够25-30克膳食纤维。
实用饮食方案设计
推荐用“彩虹膳食法”搭配主食,不同颜色的食物有不同好处:
- 红色系:红薯、紫薯这类薯类,含钾多,能帮着维持正常血压;
- 黄色系:玉米、小米里有类胡萝卜素,对保持血管弹性有好处;
- 绿色系:燕麦、藜麦富含β-葡聚糖,能降低胆固醇吸收率;
- 白色系:山药、芋头含膳食纤维,有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;
- 紫色系:黑米、紫米含花青素,能对抗氧化损伤。
特殊人群的饮食调整
对于需要控制总热量的人(比如想减重的群体),建议慢慢调整:
- 每周逐步减少10%的精制碳水(比如白米饭、白馒头);
- 同时多吃非淀粉类蔬菜(比如青菜、西兰花);
- 每天的复合碳水(比如全谷物、薯类)不能少于150克;
- 运动前后适当吃点容易吸收的碳水(比如香蕉、葡萄)。
这种方式能避免代谢紊乱,帮身体建立新的能量平衡。
要强调的是,个体化营养评估是制定饮食方案的重要前提,比如可以去专业机构测测代谢情况,看看胰岛素敏不敏感、肠道菌群怎么样。健康饮食的核心是营养平衡,别走极端,避免极端饮食带来的潜在风险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