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龈出血是很常见的口腔问题,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,全球约35%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牙龈出血。别觉得这只是牙龈的小问题,它可能牵连着从口腔里的细菌失衡到全身疾病的多种健康隐患。
牙龈出血和牙周问题的关系
牙菌斑是牙龈发炎的主要原因。菌斑里的细菌代谢产生的物质会破坏牙龈里的胶原纤维,让牙龈里的毛细血管变得更容易渗血。如果牙周袋(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)深过3毫米,刷牙、啃东西这类机械刺激就容易弄破血管导致出血。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出血频率比健康人高4倍多。
牙结石是钙化的牙菌斑,表面有很多小孔,会吸附大量有害的内毒素,一直刺激牙龈的免疫反应。研究发现,牙结石如果覆盖了1/3以上的牙面,牙龈出血的概率会明显增加。
牙龈出血可能和全身疾病有关
有些出血性疾病会让牙龈出血有特别的表现:
- 白血病患者因为异常白细胞侵犯牙龈,牙龈会自己出血,而且出血量不少
- 血小板减少的人,牙龈出血时皮肤还会有小红点、瘀青
- 凝血因子不够的人,牙龈受到刺激后,就算停止刺激了还会一直渗血
代谢性疾病也会影响牙周健康:
-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化终产物会堆积,让牙周组织的修复能力变差
- 缺维生素C会影响胶原合成,牙龈会肿得像海绵一样
- 长期吃抗凝药的人要注意,药物剂量越大,牙龈出血的风险越高
科学应对牙龈出血的分级方法
基础护理要做好
- 机械清洁:用巴氏刷牙法(刷牙龈沟的正确方法),再配合牙间刷或牙线,每天把菌斑清干净
- 化学辅助:可以用氯己定含漱液控制菌斑再长,但连续用别超过7天
- 定期维护:每半年到一年去做一次牙周检查和洗牙(洁治)
需要专业治疗的情况
- 如果牙周袋探起来深过4毫米,得做龈下刮治(清理牙龈下面的牙结石)
- 如果牙龈和牙齿的附着关系丢了(附着丧失),得拍牙周X光片看看牙槽骨有没有吸收
- 如果怀疑和全身疾病有关,要查血常规、凝血功能这些指标
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
糖尿病患者
得把牙周护理当成血糖管理的一部分:
- 空腹血糖超过8.0mmol/L时,先别急着做牙周治疗
- 糖化血红蛋白超过9%的人,牙龈出血的风险会增加2倍多
- 用胰岛素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牙龈的血液循环情况
孕妇
激素变化会让牙龈炎症更厉害:
- 妊娠期龈炎大多在怀孕20周后出现
- 雌激素升高会让牙龈对菌斑的敏感度增加30%
- 建议怀孕前先做牙周检查,怀孕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
如何促进牙龈健康
建立口腔健康档案
要包括这些内容:
- 出血部位的图(用改良牙龈出血指数标出来)
- 日常护理记录(刷牙的方法、用的工具和次数)
- 饮食营养评估(算一算维生素C、K吃了多少)
调整饮食
- 每天吃200克深色蔬菜,比如西蓝花、彩椒
- 可以补充含类黄酮的复合营养补充剂,帮助稳定毛细血管
- 少吃精制糖,每天吃的精制糖别超过总热量的10%
用智能工具辅助
- 用带压力传感器的电动牙刷,避免刷牙太用力
- 用牙龈探针定期测牙周袋深度(PD值),最好不超过3毫米
- 用口腔内窥镜拍照片,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
这些误区要避开
- 觉得“牙龈出血就少刷牙”,其实反而会让菌斑堆得更多
- 长期用含药漱口水会破坏口腔里的正常菌群
- 自己随便吃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
如果牙龈连续出血超过7天,或者有下面这些情况,要赶紧去医院:
- 一次出血超过5毫升(大概1茶匙的量)
- 除了牙龈,皮肤或黏膜其他地方也出血
- 还有发烧、没力气等全身症状
牙周组织是全身健康的“窗口”,牙龈出血其实是个重要的预警信号。通过科学的口腔护理、定期的专业维护和全身疾病筛查,能有效降低相关健康风险。建议把牙龈健康检查加入每年的体检,早发现早处理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