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遇到牙齿松动还流脓的情况,第一反应是“直接种颗新牙算了”,但其实这时候千万急不得——牙齿松动溢脓,说明口腔里有正在活跃的感染,就像房子的地基被泡软了,这时候直接盖楼(种牙),只会让“楼”(种植牙)稳不住,甚至塌掉。
牙齿松动溢脓的警示信号
牙齿松动又流脓,是口腔给你的“红色警报”——意味着牙周或牙根的感染已经很活跃了。这时候的牙槽骨和牙周组织,就像被雨水泡烂的地基,要是不先修地基(治感染)就盖楼(种牙),哪怕种了牙,也会因为“地基不稳”出问题。未经控制的感染会大大增加种植牙失败的风险,盲目种牙无异于在摇晃的地基上建房子。
感染状态下种牙的三大风险
1. 感染会“盯上”种植体
牙周病导致的牙槽骨吸收、根尖周炎形成的脓肿,会让细菌结成一层“细菌膜”。研究显示,没治感染就种牙的人,得种植体周围炎的概率比先治再种的人高40%以上——这种炎症会破坏骨头和种植体的结合,让种植牙“站不住”。
2. 骨头不够撑不起种植牙
种植牙得有至少5毫米厚的牙槽骨才能“扎根”。但牙周病没治的话,牙槽骨每年会慢慢吸收0.2-0.5毫米,骨头越来越薄,种植体一开始就不稳,长期用肯定容易失败。
3. 花更多钱还遭二次罪
临床数据显示,没控制炎症就种牙的人,5年内要做二次手术的比例高达67%。其实先治感染再种牙,总费用反而比先种再处理并发症便宜,效果也更稳定。
规范治疗流程解析
第一阶段:查清楚“地基”情况(3-7天)
先做锥形束CT扫描,能精准测出牙槽骨的形状、厚度,连牙周袋(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)的深度都能测到0.1毫米,帮医生明确问题到底在哪,制定针对性方案。
第二阶段:把感染“连根拔起”(3-6个月)
牙周病患者要做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——用新型超声设备加局部抗菌的东西,能清掉95%以上的牙石(细菌的“窝”),让炎症消下去70%;根尖周炎患者得做显微根管治疗,把牙根里的感染彻底清干净,成功率能到92%。
第三阶段:补“地基”(视情况)
如果牙槽骨有缺损,比如缺了一块,医生会用引导骨再生术(简称GBR)加骨移植材料,帮骨头长回来。现在的新型生物材料很厉害,6个月内能让85%的骨头长好;要是感染风险高,还能选表面做过纳米处理的种植体,不容易沾细菌。
种植时机与术后维护
等基础治疗做完3-6个月,就是种牙的最佳窗口期。这时候要复查:牙周袋深度有没有变浅、牙龈还会不会出血、牙槽骨有没有再吸收。研究说,治完3个月种牙的成功率比6个月后种高15%——及时抓住这个窗口,能减少再次感染的风险。
种完牙不是“一劳永逸”,得终身维护!临床追踪发现,定期去医院维护的人,种植体存活率能到98%,而不定期的只有78%。建议用种植牙专用的牙刷、牙线,配合氯己定漱口水,能有效防止细菌结成“膜”,保护种植体。
总之,牙齿松动溢脓时,“先治感染再种牙”是铁律。就像盖房子得先修地基,种牙也得先把牙周、牙根的问题解决好,再补够骨头,最后把握最佳时机种牙。种完还要定期维护——只有把每一步都做对,种植牙才能像真牙一样,陪你长久用下去。

